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38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5篇
社会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31.
面对近代以来的价值失范和秩序解体,作为保守主义的一翼,从19世纪末儒家就发生了某种转变,开始融摄西方文化,弥合传统与变革之间的裂隙,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建秩序。这个以维护历史文化的连续性与神圣性为己任的学派,以"中体西用"、"返本开新"为思想与行动的纲领,给社会秩序原理预设了儒家伦理学的前提,表明它虽然被称为"方位性"的思潮,依然决心捍卫其核心价值。与内在张力相应的是出现了两种路径:熊十力走的是学院哲学的路径,从经学去发掘现代秩序原理,梁漱溟则从恢复古风——儒者讲学与民众运动结合——的路径,试图从乡村建设的实践中探索社会秩序的重建。虽然有因应形势而变化论辩策略的成分,但是表现了对现代化进程在保守主义视域下的概念化。  相似文献   
32.
<正> 张明同志的《试论矛盾同一性中的绝对性和斗争性中的相对性》一文(载《齐鲁学刊》1980年第1期,以下简称《试论》),对矛盾斗争性和同一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问题,作了有益的探讨。但是,《试论》提出的对立面斗争的绝对性中有相对性,同一的相对性中有绝对性,以及结论:“绝对中有相对,相对中有绝对,这才是辩证法”,却是我们不敢苟同  相似文献   
33.
19世纪中叶,中日两国在十分接近的时刻相继开启了各自的近代史历程。在此之前,中国古代哲学基本上是在封闭的系统中独自创造发展起来的,除了汉唐以降因印度佛教的传播与刺激,没有受到外来哲学的认真挑战。在哲学方面,日本民族显示出与在其他方面同样的特别善于摄取外来文化的特点。虽然中江兆民曾经说过,“我们日本没有哲学”,但是中国的儒学很早即已传入日本,中国佛学各宗如天台、华严、禅、净土以及法相唯识之学也纷纷在日本广为传播,特别是禅宗,对日本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从12世纪起,中国的朱子道  相似文献   
34.
在海内外学人纪念辛亥志士、著名哲学家熊十力先生诞辰一百周年之际,展望出版社印行了郭齐勇同志所著《熊十力及其哲学》一书。这是国内研究熊十力生平及哲学思想的第一部专著,是近年来中国哲学史界加强研究中国近现代资产阶级哲学所收获的首批成果之一。近代中国,处于中西文化的冲突、激荡和交汇之间,百余年间政洽革命的大潮起伏跌宕、波澜叠兴。与此相伴,古老的中国哲学以式微垂绝之势,面临现实的渴求与截断横流的新思潮之刺激,于推就之间,艰难而曲折地展开了新陈代谢的过程,却也是隐隐然而更为深沉的大潮在涌动。郭齐勇同志参与整理熊十力论著的工作,以孜孜矻矻千日之功,撰写以熊  相似文献   
35.
《大同书》是中国第一个全面阐释平等主义的纲领。它和努力衍绎其平等主义的谭嗣同《仁学》,共同构成了现代平等主义的早期经典。从康有为开始,平等观念的古今之变呈现出历史性的飞跃。建立在人的相同性基础上的平等观念,从单纯的形上学或境界论,转变为基本的价值和实践的原则。康有为不仅将儒、释、道和基督教关于平等的玄谈引向现实的规范,而且将农民均贫富的诉求转变为具有社会主义色彩的经济平等。在大同社会的价值排序中,全面平等不但具有普遍主义的特征,而且明显优先于自由,由此凸显其平等主义。在《仁学》中它向两个方向发展:第一,《仁学》更多地表达了为平等诉求作哲学论证的尝试;同时表征了平等观念在中国获得社会植根性的曲折过程。第二,《仁学》表示谭嗣同的平等主义在实践上比康有为更加激进,使得一种原本具有抗议性甚至颠覆性的思想呈现为激进主义的典型形态。  相似文献   
36.
<庄子>一书内在地包含着的政治批评和哲学创造双重意蕴,并非互相分离的两个不同向度.其"物无贵贱"说提供了理解这一内在关系的文本.就思想的秩序而言,庄子对于以"贵贱"对立呈现的等级制度的抗议,优先于认识论的"是非"之辩;而通过后者所达到的境界,为解构"贵贱"对立开启了来自主体的可能性.但其实现,尚需要将对"责贱"的解构,从认识活动转变为实践活动.以农业经济为基础、通过血缘纽带组织起来的宗法社会,不可能超越"人的依赖"关系,不可能出现类似现代平等的社会理想.因此,庄子"物无贵贱"说,虽然也保留着微弱的乌托邦倾向,但其主流不是通过"齐其不齐"去改变客观世界,而是改变主观世界,进达"不齐而齐".即一方面抑制物质欲望和追逐名利地位的冲动,修养以改变自身;另一方面通过创造活动,将"物无贵贱"发展为诗性表达的系统理论.前者是道德,进一步通达生死智慧,所以又接通宗教;后者是哲学,借助"寓言、重言和卮言"等诸种修辞方式的交错,开启如何"以道观之"的前景.庄子学的历史为研究中国古代"人的相同性"理论为何没有发展出权利平等的观念,提供了一个重要案例.  相似文献   
37.
20世纪中国文化一哲学中有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对“创造”的推崇超越了党派、政见、思潮的对立,成为中国人普遍认可的观念。这一事实表明,‘“创造”不仅已经上升为价值,而且形成了一条现代传统。一说创造是现代传统,并不意味着中国古代精神中没有“创造”的地位,更不是说中国古代文化缺乏创造性。恰恰相反,数千年的历史表明中华民族极其富于创造精神,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的许多重大发明创造甚至改变了整个世界文明史的进程。但是历史的吊诡在于,一个极其富于创造能力的古老民族.并没有将“创造”列为基本的价值;在相当一段时期…  相似文献   
38.
高瑞泉  Zhu Yihua 《孔学堂》2023,(4):6-13+107-115
萧萐父先生是著名的哲学史大家,20世纪80年代积极从事和推动易学、王夫之、熊十力研究,有开风气引潮流之功。最能在思想史上留踪并令他可以跻身于思想家行列的,则是其“早期启蒙说”。他的宗旨是寻找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历史契合点,寻找现代文明来自传统文化的源头活水,而其重点是考察“哲学启蒙”,而非徒在行迹上论事。将“早期启蒙”定于以王夫之为代表的明清之际思想家,于萧先生而言,从显性学脉论述,顺接了梁启超、侯外庐的论说;内里却发自学问修为真积力久之功:既出于对中国哲学史多年研究的通盘判准,又对王夫之思想阐释有独到的洞见。因而在“客观实在论”和“真理符合论”两项上,与启蒙运动的“默识点”形成交叠;继而下贯至熊十力研究,强调熊氏继承王夫之的余绪,高扬主体性,返本开新,目标指向了构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相似文献   
39.
辛亥革命时期是现代平等观念在中国确立的重要时期,它与革命派中两类思想有密切的关系:刘师培章太炎等的无政府主义,和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刘师培采取卢梭式的激进的平等主义路径。主张全面而彻底的平等,并且要根本上祛除国家政权,对于儒家传统的纲常则予以激烈的否定。章太炎从追求毕竟平等出发,也具有无政府主义倾向,他借佛学和庄子来论证平等的形而上学,走排遣名相的抽象路径,并没有完成平等如何可能的哲学论证,反而导致虚无主义。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第一次在国家根本大法层面上肯定了平等的价值,并承诺将其转变为社会政治法律方面的制度安排。但是孙中山主张机会平等,反对实质平等或结果平等,其经济平等的诉求远比其政治平等的要求激进,并且主张依赖全能政府来实现平等。他的权威主义与国家社会主义的特征,与无政府主义虽然呈现为对立的两极,但同样都表明平等的嬗变尚在途中。  相似文献   
40.
作为现代性基本价值之一的"平等观念"也可以在儒家系统中获得解释.这种解释主要集中在四个理论向度上.即,一、从人的相同性出发的人性论建构,二、对于社会史做政治平等向度的解释,三、时儒家经济主张做平均主义向度的解释,四、在伦理学向度上做社群主义式的新诠释.这四个解释向度不是同时或者平行地发生的,而是经历了一个与社会变迁互动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