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8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7篇
管理学   33篇
民族学   4篇
人口学   6篇
丛书文集   28篇
理论方法论   28篇
综合类   323篇
社会学   10篇
统计学   5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39篇
  2007年   44篇
  2006年   33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62 毫秒
31.
本文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 ,运用了大量的文献资料 ,对民族地区非经济因素在各民族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影响及方式做了较为深入的分析。认为非经济因素对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的影响是持久而深刻的 ,进而阐明在民族地区的现代化进程中 ,如果忽视了人的因素 ,单纯从经济方面架构区域发展模式是难以获得良好的发展效果的。  相似文献   
32.
33.
《荀子.天论》是战国晚期儒学思想家荀卿的一篇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论著。尖锐批判了当时流行于社会上的源于巫术观念的“天人感应”说,指出自然界变化与人类的社会行为无涉,并力主利用自然、征服自然。但《天论》的核心理念却是认为自然规律不可知也不必知,提出了“唯圣人为不求知天”的蒙昧主义观点。这一点在哲学史上从来没人指出,以致这一有害的结论一直影响到今天。  相似文献   
34.
Much of the literature on social exclusion ignores its ‘spatial’ or ‘mobility’ related aspects. This paper seeks to rectify this by examining the mobile processes and infrastructures of travel and transport that engender and reinforce social exclusion in contemporary societies. To the extent to which this issue is addressed, it is mainly organized around the notion of ‘access’ to activities, values and goods. This paper examines this discourse in some detail. It is argued that there are many dimensions of such access, that improving access is a complex matter because of the range of human activities that might need to be ‘accessed’, that in order to know what is to be accessed the changing nature of travel and communications requires examination, and that some dimensions of access are only revealed through changes in the infrastructure that ‘uncover’ previously hidden social exclusions. Claims about access and socio‐spatial exclusion routinely make assumptions about what it is to participate effectively in society. We turn this question around, also asking how mobilities of different forms constitute societal values and sets of relations, participation in which may become important for social inclusion. This paper draws upon an extensive range of library, desk and field research to deal with crucial issues relating to the nature of a fair, just and mobile society.  相似文献   
35.
以语篇重建任务为中心的整体语言教学模式是为克服传统的以传授语言知识为中心的零碎语言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而提出的;该模式不仅把英语视为语言知识的载体,更将其视为信息的载体。教师通过任务的提出为先导,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参与围绕语篇解构和重建的听说读写方面的活动,使学生不断地运用目的语获取信息和表达信息,从而产生综合效应,推动语言能力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36.
对重庆市渝北区三社区老年人医疗保障状况的实证调查,反映出农村老年人的医疗保障制度存在着保障程度较低,保障范围较窄,农村老年人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并且部分社区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缺失,进一步加大了农村老年人看病就医与医疗资源稀缺的矛盾。交通不便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农村老年人就医的成本。为此,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完善农村老年人医疗保障:一是设立农村老年人定期免费或部分资助的体检制度;二是为农村家庭养老提供社会支持;三是加强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建设;四是加大农村地区公共医疗卫生服务力度,定期送医下乡;五是完善农村医疗保险制度,逐步提高农村居民门诊医药费的年度报销比例,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并设立针对农村老年人特种疾病的专项救助基金。  相似文献   
37.
巴迪欧认为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种传统的主体范式,唯物范式将主体简化为身体,唯心范式则将主体与身体分开。前者执著于生命中的死亡体验,是世俗性的“享受”;后者注重死亡中的生命体验,呈现为宗教般的“牺牲”,但二者最终走向死亡。因此,巴迪欧提出了第三种主体范式,它处于真理生成的轨道中,居于事件与真理之间,并忠诚于事件。在新的主体范式中,主体与身体具有同一性,既不可分也不可约,两者结合在一起,却又保持着彼此的特殊性。巴迪欧给出的是主体化的身体,这一新的身体作为两者的结合体而出现。  相似文献   
38.
罗马法上的人格同时规定了人在公法与私法上的主体地位,是一种通用型人格,因此罗马法上的人格是法律主体资格而非权利主体资格。德国法上民事人格采取的是权利能力理论,而商事人格采取的是商人"身份人格理论",即商人既是一种身份,又是商事主体,商人在获得商人身份的同时获得商事人格,成为商事主体。某一主体可以同时获得多重人格"面具",也可以仅仅获得单一人格"面具"。民事人格、商事人格等独立的类型化人格所形成的人格多重性,其缘由在于诸法合一向诸法分立的转变以及社会分工加深了"完整人"向"局部人"的蜕变。现代人格理论的缺陷在于将民法上的"人"当作法律上的"人",试图以"局部人(民法上的人)"替代"完整人(法律上的人)",将类型化人格(民事人格)作为通用型人格使用。  相似文献   
39.
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观察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荆楚理工学院体育舞蹈的教学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该校存在体育舞蹈师资力量薄弱,场地器材缺乏,科研氛围不浓等影响体育舞蹈教学的原因,提出了构建体育舞蹈教学教学目标、内容体系以及改革评价方式的一系列教学改革策略。  相似文献   
40.
民主党派创办报刊的初衷,是企图在国共两党报系之外,建构别样的参政议政空间.然而在涉及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等原则问题时,民主党派报刊一贯鼓吹并坚持的抗日、爱国、民主、和平等立场,显然又超越了一党一派的利益,具有更为广泛的"全民"性基础,因而在实质上也担当起了民众"喉舌"的角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