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55篇
  免费   202篇
  国内免费   34篇
管理学   203篇
劳动科学   8篇
民族学   160篇
人才学   2篇
人口学   39篇
丛书文集   926篇
理论方法论   160篇
综合类   1735篇
社会学   139篇
统计学   219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77篇
  2021年   83篇
  2020年   62篇
  2019年   36篇
  2018年   49篇
  2017年   76篇
  2016年   59篇
  2015年   97篇
  2014年   128篇
  2013年   169篇
  2012年   186篇
  2011年   269篇
  2010年   247篇
  2009年   243篇
  2008年   230篇
  2007年   275篇
  2006年   256篇
  2005年   203篇
  2004年   134篇
  2003年   99篇
  2002年   118篇
  2001年   98篇
  2000年   71篇
  1999年   79篇
  1998年   35篇
  1997年   38篇
  1996年   32篇
  1995年   35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21 毫秒
881.
取消农业税后农村的阶层及其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农村社会发生了众所周知的分化,其中之一是阶层的分化.国内外学者曾经对此作出深刻的研究,但是,随着农业税的取消、土地流转等因素的加入,农村阶层分化出现了新的状况.依据农户与土地的关系,可以将农村作如下阶层划分:脱离土地的农民阶层、半工半农阶层、在乡兼业农民阶层、普通农业经营者阶层、农村贫弱阶层.不同阶层的农民对土地收入依赖程度、对土地流转的态度、对待乡村秩序的态度也不尽相同.只有深入对分化的农民进行研究,理解不同阶层农民的政治、社会、文化态度,理解中央政策对不同阶层的不同影响,才能真正出台好的农村政策,而不至于顾此失彼.  相似文献   
882.
霸权曾经是政治文化的一个核心概念,但随着世界全球化进程的迅速推进,国家权力控制的新发展以及世界范围内新社会运动的蓬勃发展,人们开始对霸权理论提出了质疑和反思,后霸权(post-hegemony)概念应时提出。后霸权概念使我们更为深入和全面地理解当今这个飞速发展的世界,但后霸权理论不应被看作是对霸权理论的颠覆和否定,而应是对霸权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当今世界依然存在着霸权与反霸权的斗争,而且还将继续下去,这是我们所必须关注的。  相似文献   
883.
社会动员对于任何一场大规模的社会运动来讲都是十分重要的。辛亥革命是20世纪以来中国所发生的一次规模巨大的社会变革运动,这次革命的爆发与社会动员有着直接的关系,特别是作为辛亥革命导火索的四川保路运动之所以能够从文明争路发展为武装起义,除了深刻的政治、经济原因外,更与成功的社会动员有着密切的关系。四川保路运动社会动员与历史上传统的社会动员既有继承关系,但更主要的是还体现了时代的创新性,这是一种在现代化背景下所开展的社会动员,其领导者、动员方式、动员内容都有着根本的区别,不仅效果显著,而且对其后的各种社会动员都产生了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884.
“情誓”与“情咒”是民间歌谣中表达爱情的一种重要方式。通过考察中外民歌和客家山歌的一些个案 ,分别探析了“情誓”与“情咒”的不同表现形态、潜在心理、文化内涵、相互影响以及历史传承。  相似文献   
885.
贺平 《日本学刊》2020,(2):140-158
国际日本研究的中文译介对于中国自身的日本研究和对日认知不无借鉴。首先,通过日本、西方、中国三个主体之间彼此形成的镜像关系,利于更为全面地认知日本这一“对象”。其次,国际日本研究的译介在方法论意义上,突出地表现为理论的镜鉴与研究方法的互参。当前,国际日本研究的中文译介在基础积累和规模效应上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国际日本研究译介的既有成绩和现存不足都提示,深化日本研究需要从全球化的、多元的视角出发。但与此同时,需要辩证地看待国际学界的日本研究,看到西方学界、日本学界和中国学界的各自长短,避免先入为主强调某国或某地区的“中心论”。  相似文献   
886.
887.
Wang  Wenjie  Zhang  Bo  Zhou  Wei  Lv  Hailiang  Xiao  Lu  Wang  Hongyuan  Du  Hongju  He  Xingyuan 《Urban Ecosystems》2019,22(2):367-384
Urban Ecosystems - Rapid urbanization and climate change require stronger microclimatic regulation by urban trees, and maximizing their cooling, humidifying, and shading functions requires an exact...  相似文献   
888.
林新奇  丁贺 《管理科学》2019,32(3):54-67
  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发展,优势理论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优势使用理论作为优势理论的核心内容,它认为个体优势使用不仅能够提升个体的幸福感、工作投入、自我效能感和绩效,而且还能降低个体的工作压力和缺勤率。尽管大量的研究表明员工优势使用有益于员工的成长和发展,但是员工优势使用与创新行为之间关系的研究还未受到应有的重视。         以工作要求资源理论为理论基础,在中国情景下探讨员工优势使用与创新行为之间的关系以及创新自我效能感和创新时间压力在两者之间的中介作用。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在3个时间点收集数据,共得到226份工作在中国各类型企业中的有效员工样本。通过Spss 22.0软件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和Bootstrap检验方法,对构建的员工优势使用对创新行为影响机制模型进行验证。         研究结果表明,员工优势使用对员工创新行为和创新自我效能感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对创新时间压力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员工优势使用不仅能够通过促进创新自我效能感提升创新行为,而且还能通过降低创新时间压力对创新行为产生影响。         研究结果为员工创新行为驱动力研究提供了新视角;进一步丰富了员工优势使用的影响效应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员工优势使用与创新行为之间的转化机制以及打开两者之间关系的黑箱,拓展员工优势与创新关系理论的跨群体适用性;有助于丰富工作要求资源理论的应用范围和内涵。对于如何构建和执行基于优势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以及如何管理员工的创新自我效能感和创新时间压力以便促进员工创新行为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89.
In this paper we examine how leaders' perceptions of the instrumental benefits of abusive supervision shape their tendencies to abuse their employees. We posit that leaders who believe abuse has a positive impact on employee performance will engage in more abusive supervision than their peers, with downstream implications for employees' counterproductive work behaviors. Furthermore, we position leader empathic concern as a boundary condition, whereby empathic concern mitigates the effects of leaders' perceptions of abusive supervision's instrumentality. Data from two studies employing both experimental and field survey designs offer convergent support for our hypotheses. Overall, our findings challenge the prevailing view that abusive supervision is primarily motivated by a desire to aggress, instead demonstrating that leaders sometimes abuse their employees in the pursuit of more pro-organizational goals.  相似文献   
890.
目前,我国大学生毕业就业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大学生与用人单位对"最重要能力"的认知不一致;大学生对自身能力预期过高;大学毕业生实践能力相对较弱与用人单位的期望存在差距;用人单位对员工培训的淡漠与大学生渴望获得能力提升方面形成鲜明对比等。为此,要从学校、学生两个主体方面探索解决途径。学校要完善就业指导体系,保障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有效开展;学生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做好务实的知识与能力储备,以提高就业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