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4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2篇
丛书文集   96篇
理论方法论   13篇
综合类   32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现代化”观念与西方文化传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认为,现代化观念的实质乃是理性精神,它孕育并产生于西方文化背景之中。西方文化的理性主义传统植根于西方人所特有的生存方式。古希腊罗马文化赖以生成的独特自然条件,决定了西方人对自我生存方式的选择。西方早期社会的市场化进程,一方面培养了人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另一方面也冲破了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伦理羁绊,使西方人把理性作为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这一自我意识类型,反过来又极大地强化了理性主义传统的塑造。由此决定了西方文化总是以理性的视野来看待和追求真、善、美,从而呈现出同东方文化传统的根本分野。因此,理性精神孕育形成的现代化现念,不过是一种文化承诺。  相似文献   
82.
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 ,“与国际接轨”成了一个颇为时髦和响亮的口号。正是在这一语境中 ,“中国有无哲学”才又重新成为一个问题。由于不是一位西方人 ,我现在几乎不敢坦然地说自己是研究“哲学”的了。因为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如何命名竟变得悬而未决 ,用“哲学”来指称自己所研究的内容忽然间大成问题。据说只有在西方文化的语境下“哲学”才具有纯正的意义。一位非西方人是否有资格研究“哲学”大可值得怀疑。如果从文化比较的角度考虑 ,“中国有无哲学”倒是一个具有前提性的问题。人们不难发现 ,在学术研究中一旦涉及文化比较 ,总是难…  相似文献   
83.
启蒙、道德与文学——一种可能的解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中华以“启蒙、道德与文学”为题 ,试图对三者之间的关系寻求一种新的可能的解释。他认为 ,只有超越理性的信仰和超越自然律约束的积极自由 ,才能为道德提供内在理由 ,从而使其成为可能。历史与道德的分裂既造成了文学选择永恒的两难处境 ,也是文学成就自身伟大的根据之所在。徐仲佳认为 ,近来围绕着启蒙哲学中的道德形而上主义所展开的论争显示出两个焦点 :一个是形式上的 ,即道德形而上学如何可能 ;一个是原则上的 ,即道德形而上学的原则是自律的还是他律的。这是启蒙哲学的基点 ,也是我们文化重建的坚实理论基础。张中锋则对这场论争的始作俑者所持的观点提出批评 ,认为张光芒对诸如启蒙、教育、形而上等概念的理解存在着偏差 ;并指出“启蒙”不等于“教育” ,“道德”也不能“形而上”。  相似文献   
84.
论马克思和恩格斯哲学思想的几点区别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何中华 《东岳论丛》2004,25(3):10-20
正视马克思同恩格斯在思想上尤其在哲学思想上的区别 ,对于恢复马克思和恩格斯各自思想的本来面目 ,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哲学上的区别主要表现在 :1 “超验”视野与“经验”视野的分别 ;2 “存在决定意识”与“物质决定精神”的不同 ;3 大写的“真理”与小写的“真理”的距离 ;4 “彼岸”的“自由王国”与“此岸”的“自由王国”的差异 ;5 马克思与恩格斯之间个性分野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85.
文化研究三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关于“文化”定义何谓“文化”?迄今为止,中外学者对此已经提出了成百上千种不同的界说,但却没有一个定义能够为人们所普遍接受。这大概并非因为文化研究的不成熟,而是由于更深刻的方法论原因。问题的症结似乎在于,“文化”概念究竟能否被定义?“文化”带有人类学本体论的意义。文化与人的本质、人的存在是等价和重合的。属人的一切也都是“文化的”。因此,“文化”是一个总体性概念。一方面,对于一切人文科学  相似文献   
86.
认识互补论     
一、方法的转换与互补原理的启示以往的认识论研究大都采用一种纯粹历时性描述的方法,注重的是认识递嬗的线件过程。例如,把认识当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没有共时态结构的单纯物,然后考察其发生、发展以及向实践的转化。这种方法仅仅注意到认识的时间展开,忽视了认识在时间中实现的空间建构,因而无法在时空坐标中达到对认识的立体把握。  相似文献   
87.
何中华 《文史哲》2008,4(2):13-27
只有把《共产党宣言》置于马克思的哲学语境中加以解读,才能深刻地领会其背后所隐含着的丰富内涵。在哲学层面上,《宣言》所揭示的归根结底不过是一部建立在实践这一原初基础上的人类学本体论悖论的展现史,是对人的存在的二重化的历史地"现象"的哲学把握。《宣言》的总体命意,可谓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存在的现象学思想及其简明表征。它主要体现在"阶级对立"的两极化趋势、审视历史的双重尺度、人的存在与本质的分裂及统一同人的存在的历史展现的本然联系之中。  相似文献   
88.
何中华 《东岳论丛》2008,29(1):134-140
作为一种传统本体论,物质本体论的缺陷在于它是隐蔽的二元论并具有人的非在场性,由此决定了其无法证伪实践本体论。后者所确认的实践的终极的原初性,逻辑地要求实践作为本体范畴具有无条件性,因而实践本体论不能充当物质本体论的一个特例以同它相调和。通过实践的本体论地位的奠基,马克思哲学立足于人的在场性诠释感性世界的历史生成,这与那种人不在场的物质本体论大异其趣。  相似文献   
89.
西方哲学的历史演变表明,本体论经历了一个由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转变,其实质在于本质主义的建构原则被实存主义所代替.马克思所从事的本体论重建工作,不仅超越了本质主义路径,也超越了实存主义路径.其实践本体论作为人的存在的现象学,从哲学的原初基础角度给出了本质与实存之矛盾赖以展现的内在理由,并把这一矛盾的解决诉诸历史的展开及其完成.哲学因此由思辨的建构变成了历史的展现问题.这正是马克思哲学变革的最深刻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90.
阿拉伯哲学意蕴的再揭示《阿拉伯近现代哲学》,蔡德贵、仲跻昆主编。23万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12月出版。责任编辑:牛其贞。《阿拉伯近现代哲学》是继蔡德贵先生于1992年出版《阿拉伯哲学史》之后,我国学者在这一研究领域取得的又一成果,是对阿拉伯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