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6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4篇
管理学   57篇
劳动科学   4篇
民族学   43篇
人才学   19篇
人口学   6篇
丛书文集   172篇
理论方法论   32篇
综合类   467篇
社会学   35篇
统计学   2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55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43篇
  2011年   58篇
  2010年   53篇
  2009年   65篇
  2008年   51篇
  2007年   51篇
  2006年   41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33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4年   1篇
  1965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随着中俄关系的发展,在俄罗斯出现了为数不少的中国劳动移民.中国劳动移民对俄罗斯经济安全的影响一直是俄罗斯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文通过对中国劳动移民的人数、行业分布、汇款、经济贡献等方面的分析指出,中国劳动移民对俄罗斯的经济安全没有构成威胁,他们对俄罗斯经济安全的正面效益远大于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42.
刑事和解制度在西方国家已经趋于成熟。“平衡理论”、“叙说理论”和“恢复正义理论”是其理论基石。该制度对于从根本上化解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建立刑事和解制度既有传统文化基础,又有现实的社会基础,还有刑事政策基础及司法实践基础。因此,借鉴国外经验,结合我国的不起诉制度构建刑事和解制度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43.
“济案”——“九一八”前日本挑战华会体系试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发生在 1 92 8年国民革命军“二次北伐”途中 ,日军出兵屠杀中国军民的“济案” ,以往研究中大多将之简单地归诸于日本阻挠中国统一 ,挑起中日冲突的恶例和暴行 ,本文则充分利用国外档案馆的外交文献资料 ,将此案置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美、英、日主要列强在中国和远东争夺的国际大格局之下 ,对引发这起惨案复杂的国际背景和深层原因进行了初步的考察 ,进而对战后至“九一八”期间 ,远东和平逐步丧失与华盛顿体系的关系 ,美、日、英在华利益难以协调、冲突加剧的原因 ,以及最终导致中、日战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祸变的根源作了分析和透视。  相似文献   
44.
广告在消费社会的形成、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积极作用于消费者心智,影响和改变了消费者的消费价值观、社会阶层观,推动了消费社会的商品流转速度,营造了经济繁荣的社会表象,但同时也造成了社会的极大浪费。从广告心理学、广告文化学和广告社会学的视角剖析了广告传播对消费社会的影响机理,按照广告传播——文化教育——消费欲望——社会发展的逻辑论证了广告与消费社会的深刻关系。  相似文献   
45.
主要探讨"民主"产生的最深层次根源,探究"民主"产生的逻辑基础.用逆推法,从表面到深度,即民主--权利的产生--利益,最终推倒出结论.阐述了小论我党内部民主的发展.  相似文献   
46.
本文在对陕西省产业结构调整及发展历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分别从陕北、关中、陕南三个区域阐述了省区内这三大经济区不同产业结构的关系,并进行了对比分析.根据各区产业结构的分析结果,提出了省区经济发展中目前存的几个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优化产业结构,继续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协调区域发展,形成各区特色的经济建议.  相似文献   
47.
包套图 《职业》2014,(9):71-72
加强核心课程建设,建设优质教学资源,是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培养高质量人才的必由之路。本文以钢结构制作与安装课程为例,阐述了骨干院校专业核心课程建设的新思路、新方法。  相似文献   
48.
本文从民族和社会两个维度,对当前影响我国少数民族大学生提高思想政治素质的诸多要素进行了深入探讨和分析,并从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育方法、工作机制等方面,提出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49.
作为西方新自由主义在中国的倡导者,张君劢的思想脉络承接于拉斯基,但对自由主义理念在社会层面的落实,张君劢有其独到的见解。《政治典范》一书涵盖了拉斯基政治思想的主要理论,他在《政治典范》中所构建调和国家、社会与个人的系统学说,给苦苦寻求中国出路的张君劢极大的启发。张君劢译介《政治典范》,既有为自己寻求建构民族国家的理论支持的想法,也有为当时知识界提供参考样本的考量。通过译介《政治典范》,张君劢形成了其立国思想中"国家、社会和个人"三元并存的学理框架。此外,张君劢民主社会主义核心理念——"个人自由"与"社会公道"的提出,显然也受到拉斯基的影响。  相似文献   
50.
包伟民 《文史哲》2012,(5):95-107
前人讨论中国古代"城市文化",虽然清楚区分了当时的"市民"与欧洲中世纪市民阶层的显著差别,然立足点仍在于探寻"城市文化"之可能蕴含的"自由"、"新型"等等精神,因此明显带有某种理论的预设。若将两宋时期的城市居民视作一个整体,来讨论"市井文化"的特征,从表象看两宋市井文化清雅与市俗共存,骄奢与村愚并现。深入分析可见:一方面,随着城市的发展,政治、经济与文化等各种要素不断聚集于城市,相对于乡村,城市占有文化上的主导地位。另一方面,由于士大夫阶层拥有政治核心资源等原因,一如既往地掌握着文化的霸权。执城市文化之牛耳者,仍然是官而非商。唐宋间城市文化发展在政治领域的主要意义,在于它承续并巩固了唐代以来由于士大夫阶层城居、文化资源集中于城市所带给专制国家在文化上前所未有的控制权。于是,从两宋时期起,社会文化的中心从乡野转移到了城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