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篇
  免费   1篇
民族学   6篇
人口学   32篇
丛书文集   2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2篇
统计学   1篇
  2013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中国劳动人口就业形势的差异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年来,中国进入劳动年龄的人口增量巨大,就业人员迅速增长,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了迄今为止的最高点。在劳动就业领域不少长期存在的问题远未得到根本性的改善,如就业压力沉重,劳动者科学文化素质不高,全国统一的劳动市场尚有待完善,地区差异悬殊等,均构成了中国将长期面临的严峻挑战。此外,不同人群和不同地区之间,劳动人口的在业率和行业构成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基于比较研究的上海人口规模再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十几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加速,大城市规模表现出明显的扩张,根据我国人口与经济发展形势,学者们对特大城市上海未来的人口规模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从不同视角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在其他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拟采用比较研究的新视角,参照国际经验,以完全开放的系统观,分成几条线分别对上海的人口规模等进行研讨,然后再适当考虑约束条件,把这几条线加以整合,得出未来上海最大人口规模为2600万人的结论。  相似文献   
13.
我国区域城市化发展水平的差异分析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 31个省区的主要数据表明 ,我国的人口城市化水平存在着显著的地区差异。人口数量的变动特点与生产力发展水平 ,特别是人均GDP和投资 ,有着密切的关系。此外 ,统计口径的变化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4.
15.
差别人口迁移与性别构成地区差异的扩大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差别人口迁移与性别构成地区差异的扩大化张善余,张茂林因历史与传统的缘故,男性与女性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其角色差异是相当明显的。男女的这种角色差异反映在人口迁移领域,构成了人口迁移选择性重要方面。选择性是指在同类事物中具有某种特征的那些量的多少。性别选...  相似文献   
16.
论人口合理再分布是山区脱贫开发的战略性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山区人口合理再分布的意义和内容我国有两多:一是人多,二是山多,这是我国最基本的国情特点.若把三大直辖市的市区算作一个市,则1990年四普时全国计有2366个市、县,其中山区936个,丘陵652个,平原和高平原778个;山区丘陵合计总面积682.8万平方公里,占全国71.3%,人口65194.7万,占57.7%.然而在全国经济总量中,山区丘陵的比重却相当小,其发展水平与沿海平原的差距还在不断扩大,尤其是全国未能稳定解决温饱的人口现仍有8000万,他们绝大部分都分布在山区.限于种种主客观条件,其脱贫难度很大,已成为关系到国家能否健康稳定持续发展的关键性问题之一.山区脱贫开发是一项极为庞大的系统工程,牵涉到全国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的几乎每一个方面,需要针对不同山区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采取多种措施,以达到综合治理、协调发展的目标.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认为应高度重视人口问题,这不仅仅是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还应该包括人口合理再分布,并把它作为山区脱贫开发中一项牵动全局的战略性措施.  相似文献   
17.
<正> 一土地承载力,指的是一个地区在特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土地资源能保证永续利用的合理生产能力,及其按当时当地人们可以接受的生活水准,所能持续稳定供养的最高人口数量。土地承载力一般只具有潜在的意义,它与现实的人口规模或人口密度往往不一致,而人口迁移,正是调节这种差异,使之在一定时期内达到相对平衡的基本途径。当生产力水平低下时,土地承载力无疑是任何一个地区人口分布的基本物质前  相似文献   
18.
近年我国一些地区人口负增长现象初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表明,近年我国一些地区出现了人口负增长现象,这已经引起了学术界和有关部门的普遍关注。在第二次和第三次人口普查间隔期,即1964~1982年间,除京、津、沪三市的市区中共有9个区人口减少外,全国两千多个市、县中,人口减少的只有陕西省的黄龙县,减幅为1.6%,年均减幅仅0.09%。但第三次和第四次人口普查间隔期,即1982~1990年间,除京、津、沪等大城市的市区中有近10个区人口减少外,全国各市、县中,人口减少者竟猛增到将近60个;其中青海省都兰县年均人口递减率达1.04%,吉林省蛟河市为0.98%,黑龙江省望奎县为0.86%,均远远超过前述黄龙县。  相似文献   
19.
逆城市化——最发达国家人口地理中的新趋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自资本主义产业革命以来,城市化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发展,成为人口地理中十分引人注目的现象。然而,最近几十年,尤其是最近十年以来,在一些经济最发达的国家里,人口地理的演变出现了一种相反的新趋向,其主要表现是:大城市明显萎缩,人口由中心城市大量向郊区乃至更外围的乡村地区迁移,中小城镇发展加速,乡村人口在经历了长时期的持续减少以后,出现回升,甚至导致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比重的绝对下降。对于这一新趋向,外国学者普遍以“逆城市化” (counterurbanization)这一术语加以概括①。  相似文献   
20.
三年经济困难时期中国人口地区分布的变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1959~1961年间由于重大政策失误等原因,中国遭遇了严重的经济困难,人口减少,人口分布出现了不正常的显著变动。本文对该时期全国各地区的经济形势,尤其是粮食生产和供应形势,以及与此有着密切关系的人口自然变动和人口迁移,进行了定量的差异分析,总结了中国人口分布的变动特点,并简要评价了这种变动的社会经济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