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632篇 |
免费 | 46篇 |
国内免费 | 7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158篇 |
劳动科学 | 22篇 |
民族学 | 29篇 |
人才学 | 35篇 |
人口学 | 13篇 |
丛书文集 | 343篇 |
理论方法论 | 74篇 |
综合类 | 837篇 |
社会学 | 120篇 |
统计学 | 5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8篇 |
2023年 | 21篇 |
2022年 | 26篇 |
2021年 | 27篇 |
2020年 | 35篇 |
2019年 | 22篇 |
2018年 | 17篇 |
2017年 | 12篇 |
2016年 | 17篇 |
2015年 | 41篇 |
2014年 | 99篇 |
2013年 | 83篇 |
2012年 | 72篇 |
2011年 | 73篇 |
2010年 | 80篇 |
2009年 | 77篇 |
2008年 | 94篇 |
2007年 | 80篇 |
2006年 | 75篇 |
2005年 | 65篇 |
2004年 | 71篇 |
2003年 | 64篇 |
2002年 | 32篇 |
2001年 | 53篇 |
2000年 | 47篇 |
1999年 | 31篇 |
1998年 | 35篇 |
1997年 | 35篇 |
1996年 | 32篇 |
1995年 | 24篇 |
1994年 | 32篇 |
1993年 | 12篇 |
1992年 | 15篇 |
1991年 | 16篇 |
1990年 | 14篇 |
1989年 | 11篇 |
1988年 | 9篇 |
1987年 | 23篇 |
1986年 | 12篇 |
1985年 | 14篇 |
1984年 | 13篇 |
1983年 | 10篇 |
1982年 | 11篇 |
1981年 | 7篇 |
1980年 | 9篇 |
1979年 | 8篇 |
1978年 | 2篇 |
1975年 | 2篇 |
1957年 | 1篇 |
195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6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61.
曹妙丽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5,31(6)
英语教学应重视学生的主导地位,尤其是英语语言学课程教学,更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英语语言学是高校英语专业重要的专业课程,对培养学生语言素质,构建其英语语言学知识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社会建构主义理论,对英语语言学课程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分析. 相似文献
262.
大学生的能力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必须经过长期的多方面努力培养.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针对大学生能力培养这个问题从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263.
曹顺发 《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1):116-119
作为文学翻译的一部分,荒诞寓言的翻译也需要经过理解与表达两个阶段.但实践证明,其自身的特点决定了译者的综合素质将在翻译时面临更大挑战. 相似文献
264.
从国外的如画景致中踌躇满志归来,却陷入"海待的尴尬境地真是始料不及——"海归"热的降温已经是不争的事实,"留洋深造"一度是不错的选择,却在日益变化的就业市场面前失去了旧日的光辉。留学归来却成了在家待业的"海待"一族,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相似文献
265.
曹一新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6)
作者:曹一新,老干部,许昌曹操研究会,许昌461000)一、老舍先生寄来“文艺奖助金”1943年,全国风云激荡。每一根据地,一律彻底减租,都在进行大生产,与敌斗争非常激烈。大后方的抗日文化活动既激烈,又复杂。当时大后方的山城陪都重庆,成了抗战的一个中... 相似文献
266.
老、庄消解性话语解读模式及其“无中生有”的意义建构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顺庆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3)
重建中国文论话语,是当代中国文论界的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学术工程。在未来多元化的世界文化格局中,我们能否克服中国文论的失语症,建立一套自己的(而非从西方借用的)文论话语系统,是21世纪中国文化发展的关键问题。然而,要想重建中国文论话语,则必须首先清理中国古代文论话语系统。在世界文化史上,中国的老、庄首先创造了一种消解(或曰解构)性话语系统;老、庄在对语言文字(或曰文本)的消解性解读中,建立起了“得意忘言”的话语模式;在对自我(人类)的消解性解读(或曰阐释)中,形成了“忘物”“忘己”、超越生命羁绊的诗意人生境界。消解性解读,正是道家思想的意义生长点,也正是这种消解(或曰解构),形成了道家话语系统和言说方式的最基本特征,这种话语特征,对中国文化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67.
曹中保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4)
奥苏伯尔(D.P.Ausubel)是当代美国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在布鲁纳提出“发现学习”(1958)之后,他于1963年提出了认知结构同化论.强调言语讲授及接受学习.他认为言语讲授是课堂教学的基本形式,“发现学习”不一定就是有意义学习,而接受学习也不一定就是机械学习.联系到我国教学的实际,问题不在于要不要言语讲授,而在于如何讲,奥苏伯尔提出的一系列理论和观点对于我们今天的教学改革仍然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68.
曹余生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2)
<正> 关于动名词的逻辑主语,国内出版的英语语法书均未有评细论述。章振邦等人编著的《新编英语语法教程》中只是说,“这些逻辑主语通常由名词或代词宾格表示,也可由名词属格或形容词性物主代词表示。”张道真在其《实用英语语法》一书中提到“可以加一个物主代词,来表示这个动名词逻辑上的主语”“如果不是在句子开头,这个结构常常可以用名词的普通格(或人称代词宾格)”。笔 相似文献
269.
试论沈从文小说的意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恒山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1)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沈从文的小说远没有鲁迅小说的深刻,也没有茅盾小说那种史诗般反映旧中国社会生活的魄力。然而,与鲁迅、茅盾等现实主义大师广泛深刻地反映现实生活所不同的是,沈从文小说集中描写了湘西的景色之美、风俗之美、人情之美,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他融湘西明媚秀丽的风光、古朴淳厚的风俗、纯洁善良的人物以及他对湘西的脉脉之情于一炉,表现了浓郁的地方特色,散发着清新的乡土气 相似文献
270.
曹光灿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2)
1·0社会通用的普通语言符号,在科学文章中具有表达理性认识的效用,在文学作品中具有显现形象画面的功能,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但是迄今的语言理论尚不能科学地解释这一语言现象。在语义功能研究方面,至今存在一种偏见,“语言常常被看成是等同于理性的”,由此建立的语义抽象理论,仅仅是一种“以偏概全”的理论,无由解释“文学语言”的语义功能,是其理性逻辑导致的必然结果;在语用研究方面,虽然已经有了诸如言语主观目的性、言语“个人涵义”及语境选择性等等有价值的理论,但这些理论均只涉及语言功能实现的外部条件,并未探明这些外部条件得以实现的内因根据。因此,全面认识语义功能,成为解决这一重大理论问题的基础和关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