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0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10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10篇
社会学   1篇
统计学   1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在影响文人集群或文学流派形成的诸因素中,书院起到的人才背景与文学舞台的作用是不容忽略的。与桐城派凭借书院造就传人相映成趣,清代常州派骈文的兴盛也颇得益于地方书院的教育氛围。龙城、暨阳等书院虽属于科举化的体制,但因邵齐焘、卢文弨、李兆洛等山长的引领,适时地对学术与文学加以开拓,直接或间接地诱发了陶成骈文英才的气氛,从而使常州文风得以推激变动,对清代中后期文坛的发展贡献卓著。书院内师生或学子间的同游共处,也有助于催生群体性的风格成就,从而促使文学门派的成立。  相似文献   
12.
随着欧盟的扩大、内部市场和经济货币共同体的形成以及贸易与投资壁垒的降低,企业间的合并更加频繁,原第4064/89号合并控制条例及其1998年的修订已不能满足需要,企业抱怨合并变得越来越困难和不确定。在此背景下,首先新条例采用了新的实体审查标准,将“市场支配地位”审查标准修改为“严重阻碍有效竞争”审查标准,并明确了对寡头垄断的规制;其次,为寻求对合并案件的管辖权在欧共体委员会和成员国主管机关之间的最佳分配,规定计划中协议或投标即可申报,增加了申报前移送,并对“一站审查”制度作了进一步完善;此外,还实施了一系列程序改革,给予委员会更大的调查权,改变了罚金体系,以及修改了委员会的审查时间表。  相似文献   
13.
据旧题晋无名氏所撰《莲社高贤传》载,慧远雅重陶渊明与陆修静,打破“送客不过虎溪”的惯例,“语道契合,不觉过溪,因相与大笑”。尽管不乏学者对这类逸闻的真实性表示怀疑,但唐宋以来“虎溪三笑”不时出现在艺术家笔下,成为诗文或绘画中的有趣题材。这一题材也受到海东艺术家与文学家的关注,不仅引来丹青摹绘,还出现诗文题咏。他们或向往“一笑乾坤窄”的“千古风流”,或追究三贤是否“同调”,或解析慧远“破戒”之因,诸多题旨既可形成与中国相关诗文的参照,也可反映域外文学家对慧远等三贤的评价意见。  相似文献   
14.
两汉时期的文人集团以“梁园宾客”与“邺下文士”最为著名。这两个文人集团的形成,固然与政治中心对文人的吸引力有关,但更重要的是政治中心的主人(梁孝王与曹氏父子,特别是曹丕)不但自身爱好文艺,而且能以较为平等的宾主关系与文人相处,为文人集团的活动提供了较为自由的艺术环境。这种文人集团对文学创作,特别是赋体创作有积极的影响:它保证了审美趣味的丰富性;有利于作家艺术个性的充分展现。另外,它还成为后世纯粹的文人社团或文学流派的前奏。  相似文献   
15.
正视皮肤受损程度处理外伤随着温度升高,衣着减少,人们户外活动频繁,划伤皮肤、跌倒磕碰等情况随之增多。对于小伤口,人们习惯用酒精、碘伏、红花油等家庭常备药物自行处理,但在专家看来,不同剂型药物疗效各有差异,自行处理外伤时,要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药物。外伤后皮肤有挫伤如果表现为出血、沾染灰尘、泥土等污染物,  相似文献   
16.
清代文坛来自古文家一侧的关于文道关系的论述颇为丰富,素来为学界所认知.但来自骈文家一侧的文道关系论述,如果忽略他们以"自然之道"来阐述骈文的名分与体性的这部分内容,实为理论认知上的缺憾.六朝审美思维中以刘勰为代表的"原道"模式,汲取老庄和玄学的自然观,以"自然成对"和"夫岂外饰,盖自然耳"来证明文采与偶俪显示"自然之道...  相似文献   
17.
中古庐山隐风与后代遗民诗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晋宋之际“浔阳三隐”与慧远莲社的存在,突显出庐山作为隐逸德镇的卓越地位,也代表了中古隐逸风潮的思想成就。他们在乱世政治废兴之际,坚持独立不迁的高蹈风概,其实是为儒士的节义传统贯注了精神血脉,从而以“晋时村”的情境,深深植入后世遗民诗人的记忆。中古庐山隐风与后世遗民诗境之间的关系,值得作跨时段的考察。  相似文献   
18.
曹虹 《学习与探索》2006,(2):164-165
长期以来,国内学者大多把目光集中在“域内”汉籍的研究上,而对“域外”汉籍,则很少涉及。近20年来,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关注这一领域,在域外汉籍的整理和研究上已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本刊此次邀请七位这一领域的“拓荒者”,他们对域外汉籍的界定,域外特别是东亚的汉文小说、诗歌和戏剧的具体情况,域外文人对中国原作的拟效,国内汉籍的东传以及百年来中国文人对域外汉籍的寻访,都作了精练而全面的介绍,并提出许多尚待研究的问题。本期刊发域外汉籍研究的一组文章,就是希冀能引起更多学者对这一问题饶有兴趣的探索、讨论和研究。  相似文献   
19.
曹虹 《中国学术》2000,(4):212-220
随着外来佛教向社会生活的渗透,尤其是东晋以来僧人与社会上层的交涉增多,僧人章服仪轨与传统礼制的差异,作为一个文化问题而变得明显起来,引起士流的关注。除了一再出现对僧人不拜王者感到格格不入,晋宋之际还出现关于僧人袒服、踞食之习的质疑。相对说来,袒服问题较之于踞食问题可能更为紧要。  相似文献   
20.
清代前期文坛上若干文人群落应运而起,有的衍变为流派。这些文学集群的存在,再次印证了"文可以群"的古义。在显示清代文运的发足与繁盛的文人群落中,遗民社群、鸿博词人、毗陵四家、清初三大家和桐城三祖因依相应的时代人才条件,鼓荡声气,各有作为。尽管挽奇入正是这个阶段的大趋势,但在这些集群的挺生及前后衔接联系等方面,布衣精神作为聚合元素与文学素质隐然跃动。由此可以构成对清代前期文章史的一个别样观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