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2篇 |
免费 | 0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31篇 |
丛书文集 | 16篇 |
理论方法论 | 3篇 |
综合类 | 17篇 |
社会学 | 3篇 |
统计学 | 2篇 |
出版年
2023年 | 1篇 |
2015年 | 1篇 |
2014年 | 1篇 |
2012年 | 1篇 |
2011年 | 3篇 |
2009年 | 1篇 |
2008年 | 3篇 |
2006年 | 4篇 |
2005年 | 2篇 |
2004年 | 2篇 |
2003年 | 7篇 |
2002年 | 8篇 |
2001年 | 8篇 |
2000年 | 3篇 |
1999年 | 1篇 |
1998年 | 2篇 |
1996年 | 4篇 |
1995年 | 4篇 |
1994年 | 4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2篇 |
1988年 | 1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1.“政府决策”与“社会过程”在改革的年代,不论是国内还是在国外,经常会有提出这样的问题:“既然已经知道现行体制是缺乏效率的,为什么中国政府还不采取措施进行改革?”人们提出问题的场合可能有所不同,针对的问题有时宏观一些,有时具体一些,一旦涉及到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总会有人以某种方式提出类似的问题,总是似乎改革只取决于某些人的决策. 相似文献
32.
现在,“民工荒”问题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这里,我讲一个问题,即工业化进程根本核心是劳动力转移问题。现在按照官方的统计,中国有40%到45%的农民。 相似文献
33.
企业经营者对宏观经济形势及改革热点的判断和建议--2005年中国企业经营者问卷跟踪调查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梦奎 陈清泰 魏礼群 李德水 侯云春 鲁志强 李克穆 谢伏瞻 许善达 邵宁 邱晓华 丁俊发 任泽民 李兰 陈全生 熊志军 郑京平 陈重 王佩亨 韩永文 李建明 毕雪融 王子先 余明勤 杨元伟 陈淮 余平 金磊夫 潘建成 韩岫岚 郝大海 郑明身 王建平 桂晓鸿 张武军 王铮 王剑 卢中原 丁宁宁 张文魁 樊纲 茅于轼 黄卫平 李晓西 王珏林 张泰 李燕斌 张斌 尚建华 李维双 杨正位 何龙灿 刘美芝 彭泗清 王云峰 谭祝平 李文志 《管理世界》2005,(12):95-107
本文是3511位企业经营者参与的“2005年中国企业经营者问卷跟踪调查”的调查报告——“企业经营者对宏观经济形势及改革热点的判断和建议”的主要内容。调查结果表明:企业经营者认为,今年以来我国的宏观调控进一步取得成效,企业经营状况继续看好,企业生产经营外部环境有所改善,改革成效明显,企业经营者对未来经济走势预期乐观。企业经营者期望加大改革力度,尤其是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打破行业垄断,在金融、财税、产权制度改革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为企业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34.
货币政策不仅影响着国民经济的走势,更影响着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今年的CPI持续上涨,让不少人感受到了物价的压力。那么明年从紧的货币政策能够让CPI放慢脚步吗?2007年还是一个难得的大牛市,股指从2000多点最高飚升至6000多点,许多投资者都在期待2008年奥运概念下的中国股市,而从紧的货币政策又将如何影响明年股市的走向?2007年,还有一个不断上涨的数据是房价。从一线城市到二、三线城市,房价全面普涨,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能够让房价降下来吗? 相似文献
35.
36.
小企业产权改革与资本市场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92年,中国工业生产总值中非国有经济所占的比重第一次超过50%;同年年底,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第一次将有关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内容写进了党的纲领性文件。在1992—1993年,股份制和股票市场的发展实现了一定的突破。接着,从1994年开始,一些地方开始自发地尝试通过产权重组?.. 相似文献
37.
马立诚的新作《大突破——新中国私营经济风云录》(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6年3月出版),写得十分生动,读来一气呵成。这本书用大量确凿的史实,记录了中国私营经济最近几十年兴衰、发展的历史,记录了围绕私营经济的理论的演变与突破,记录了中国共产党对私营经济政策的变化与发展, 相似文献
38.
城市化:下阶段经济增长的一大关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视城市化水平过低所产生的问题 过去20年,为中国经济增长作出巨大贡献的一个因素是以乡镇企业为主的农村工业的发展。农村工业化的发展不仅使1.5亿-2亿农村劳动力开始进入非农产业,收入得以提高,而且使中国的市场得以扩大。 相似文献
40.
经济学研究中发生的一些理论争论,有时症结往往并不在问题本身,而在于对整个经济学理论的系统理解,在于对各种经济问题相互关系及其在理论体系中所处地位的理解。比如,经常发生争论的一个问题是:总供求缺口(也可称“总量短缺”)究竟原因何在?是由“需求过大”决定的,还是由“供给不足”决定的?由于超额总需求或总供求缺口=总需求-总供给,因此两种观点似乎都符合基本变化关系并似乎都能对问题作出一定的解释。这一争论的主要症结就在于理论逻辑和概念体系方面的问题。就现实中存在的经济弊病而论,既有国民收入超分配、货币供给失控的问题(从而引起总需求膨胀),又有生产效率不足、资源配置不合理之类的问题(从而引起总供给水平低下,或称“总供给不足”)。但问题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