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3篇
丛书文集   3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29篇
统计学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0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清代(1644~1911年)是广西农业开发的重要时期,也是历史上水旱灾害频发时期。通过对清代广西水旱灾害史料的量化统计和史料分析,发现清代广西水旱灾害频发,对农业损害极大,水旱灾害多发生于漓江、浔江、桂江、黔江等广西传统农业开发地区,连年灾害促进了人口向广西西部的转移,山区的土地开发和种植耐旱耐瘠的杂粮作物成为清代灾害时期农业生产的重要转变。  相似文献   
32.
作为中国官方机构第一次有组织、大规模的农业科技合作项目,金陵大学与康奈尔大学及纽约洛氏教育基金世界教育会三方订立"中国作物改良合作计划"(1925—1931年)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培育出了高产小麦、大豆、水稻、棉花、大麦等优良作物品种,并在中国进行繁育和推广。中国作物改良合作计划的成功经验主要包括有良好的前期合作基础和运行机制保障、西方先进科技理论和中国实际的结合、培训农业科技人员等等。合作计划拓宽了美方自身的技术和经验,刺激了当时中国官方在作物育种领域的经费投入;对当代国际农业科技合作及中国农业推广工作亦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33.
在中国利率市场化的改革过程中,利率与汇率政策的协调配合对中国外汇管理产生很大影响。外汇管理的改革必须与利率市场化程度相适应。中国应该在向宏观间接外汇管理转变的过程中,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34.
稻田养鱼的发展历程及动因分析——以贵州稻田养鱼为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稻田养鱼是一种利用稻田浅水环境辅以人为措施,既种稻又养鱼,以提高稻田生产效益的生产形式。中国的稻田养鱼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持续至今的实践经验。其中,贵州省稻田养鱼具有独特性,有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中国传统的稻田养鱼。贵州省稻田养鱼是当地人民对其所处生存环境的积极适应与能动创造,在贵州省发展稻田养鱼,既符合省情,又符合效益原则;既可以与贵州生态环境相适应,又能与当地社会文化运作高度协调,有着特别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5.
作为被认为是最早关于艺术起源的模仿说被古希腊哲学家视作最好解释艺术创作的学说之一.但由于人类认识的不断发展和时间的进一步深入,模仿说并不能在艺术发展中流行,文章根据这一议题针对为什么模仿说不能再艺术发展中流行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36.
2010年,国内爆发了因转基因主粮商业化问题而引起的争论事件。从各参与争论主体的利益出发,分析了争论的原因、争论的实质及争论影响。提出引发转基因主粮商业化争论的几个主要原因:为了维持原有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道德标准等方面的传统;争论双方价值观和利益倾向存在分歧;人们对转基因作物或食品食用安全和生态安全潜在风险的担心;媒体对转基因水稻商业化的新闻炒作等。指出争论的实质是争论主体各方关于利益、权力、资源等的一种博弈过程;争论客观上起到了传播新知识、改变价值观、完善监管制度、促进技术发展等多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37.
工具类农业文化遗产是指在古代农业和近代农业时期发明,在现代农业中缓慢或停止改进和发展的工具类农业文化,主要包括整地、播种、中耕、收获等17种工具类型。此类文化遗产具有丰富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旅游价值和教育价值。目前保护利用的主要方式有馆藏展示、入选非遗目录、缩微工艺品制作、节庆活态保护等。保护对象偏重于器物层面、利用手段过度依赖于旅游业、缺乏系统全面的保护方式和手段是其面临的主要问题。深入挖掘工具类农业文化遗产的时代和区域特色,多途径、多方式保护利用,避免过度依赖单一产业是保证此类农业文化遗产的本真传承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则。  相似文献   
38.
明清时期关中地区小型水利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时期,关中地区罕有汉唐时那种大型水利工程出现,小水利的兴修却蔚然成风,水平很高,形式多样,主要有对小河流的水利开发,充分利用泉流,大力推广井灌和涝池的普及。关中水利的这种嬗变使得当时的水利水平达到了一个新高度,这些在当时水利农具和农书的进步,灌区的拓展和水利设施的管理上得以充分体现。这种嬗变的出现有其特殊的背景,和当时的自然地理、政治经济以及水工技术的因素密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