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5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35篇
理论方法论   5篇
综合类   57篇
社会学   7篇
统计学   7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4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试论二十年代末胡适与国民党政权的政治冲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论二十年代末胡适与国民党政权的政治冲突胡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二十年代末胡适与刚刚建立政权的国民党在政治文化、意识形态上爆发了一场严重的舆论冲突,矛盾集中在“人权”与“法治”两点。这场冲突显示了胡适与国民党政权在后几十年思想文化上根本分歧的...  相似文献   
112.
关于“少年诗人”的胡适胡明中国公学时代的胡适已是蜚声全校的"少年诗人",而正是这个"少年诗人"的名号,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今后几十年间学问的方向和事业的性质。─-读诗,做诗,与师友们唱酬,送刊物上发表,这一点"文学"的正宗活动为少年胡适开辟了一个崭新的...  相似文献   
113.
胡明 《河北学刊》2006,26(5):121-122
作为"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研究"的首倡人,章培恒重点指认了"孤立"研究的弊端,即难以从总体上认识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到现代文学的历史过程;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如果不能互为"坐标",将极大地影响对双方所作出的价值判断.胡明认为,通过古今演变与历史贯通的研究方法,可使研究对象吐露其隐蔽的、内在的和深层的信息,提供其生命史各个发展阶段生理、心理衍化成熟的关键秘密.黄曼君从古今文学"对话"的角度考察了精神启蒙、个性解放文学观范式的建构与重构,深入思考了如何对待古代文学资源的传统观这一重要问题.关爱和深入分析了梁启超所倡导、力行的文学界革命在20世纪初年文学演变中的重要地位和价值,并由此说明了近代文学在整个中国文学发展演变中所发挥的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梅新林从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的学科生成与内在逻辑出发,对作为这一学科范式学理基础与逻辑构架的"古代-现代"、"西方-本土"、"文学-文化"三重维度结构做了科学论证.廖可斌认为,倡导"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研究"的潜在意义在于解构一些既有的文学史观念,打破现行文学学科分类和管理体制,拓展、丰富文学研究的领域和内容,进一步解放学术生产力.  相似文献   
114.
实证与规范二分法是经济学最基本的方法之一,又是最具争议的一个问题。本文基于实用主义哲学家普特南最新提出的事实与价值的二分法的崩溃学说所针对的几个基本问题,即经济学的价值能否中立、经济学是否是一门政策科学、价值问题能否进行理性地研究,对正反两方面的观点进行了剖析。本文认为,不同观点基于不同的动机与观察视角,虽各具合理性,但是如果站在经济学的理论角度,问题并不在于是否应该坚持二分法,而是在于如何坚持二分法,即在实证研究中坚持价值中立原则,在规范研究中应基于实证研究的结果,并综合其他因素拓展对规范或价值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5.
经济快速发展时期,经济学者常常面临学术研究及其政策建议与价值判断的关系处理难题.本文从上世纪初发生在快速崛起的德国的经济学价值判断之争着手,分析争论的实质及其方法论意涵、价值中立的意义,在此基础上探讨经济政策研究中的价值判断的处理态度.作者认为,对于恪守韦伯的价值中立的经济学者来说,不应就政策议题作评价性推断;而对于提出政策建议的经济学者来说,应首先阐明其价值判断,对其合理性或合法性进行严格论证,并基于此而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6.
水利水电工程专业自建校以来一直是我校的品牌专业,该专业已为我国的水电建设事业培养了大批合格的人才。目前,我国高速发展的水电建设事业对培养学生的要求提高了,除了扎实的专业知识外,更要求学生知识面广、动手能力强、视野开阔、勇于创新。根据这一情况,为了营造适宜优秀人才快速成长的教学环境,让水工专业成为培养水利高素质人才的摇篮,我院从专业建设和教学管理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培养优秀学生”模式。  相似文献   
117.
张云  胡明  左啸飞  郭甄  胡晗彦 《决策》2023,(1):42-45
<正>未来的安徽乡村什么模样?如果是从2025年的高空俯视,皖北是一片片屋顶青灰的敦厚庭院;沿江水乡雅,不时可见河边星星点点的吊脚楼;皖西群山间不时有大红色的屋顶闪现,红绿相映,奔放狂野……什么是未来乡村未来乡村指以党建为统领,以人本化、生态化、数字化为建设方向,以原乡人、归乡人、新乡人为建设主体,以造场景、造邻里、造产业为建设途径,以有人来、有活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