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2篇 |
免费 | 3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3篇 |
丛书文集 | 23篇 |
理论方法论 | 5篇 |
综合类 | 39篇 |
社会学 | 4篇 |
统计学 | 1篇 |
出版年
2022年 | 1篇 |
2021年 | 1篇 |
2020年 | 2篇 |
2018年 | 2篇 |
2017年 | 1篇 |
2016年 | 2篇 |
2015年 | 1篇 |
2014年 | 5篇 |
2013年 | 3篇 |
2012年 | 4篇 |
2011年 | 4篇 |
2010年 | 3篇 |
2009年 | 2篇 |
2008年 | 3篇 |
2005年 | 1篇 |
2004年 | 1篇 |
2003年 | 5篇 |
2001年 | 1篇 |
2000年 | 5篇 |
1999年 | 3篇 |
1998年 | 1篇 |
1997年 | 3篇 |
1996年 | 4篇 |
1995年 | 5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3篇 |
1991年 | 3篇 |
1990年 | 3篇 |
198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一、问题提出社区(村)是城乡社会细胞,是社会稳定的前提,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近几年,万载县委县政府,以统筹城乡"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为指导,通过将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与和谐社区建设相结合, 相似文献
42.
43.
冯友兰的境界说与未来道德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友兰先生早在本世纪40年代就系统地提出一种新的道德哲学理论即人生境界说。此理论在当时的中国社会中曾经产生过一定的影响。半个世纪后的今天,当我们重新研究这一理论时,发现其间蕴藏着非常深刻的内涵,它不但没有过时,而且可以做为我们建立未来道德哲学的参照系。本文首先简要介绍冯友兰的境界说,然后对此说之优劣及其与未来道德哲学之间的关系作一分析和评价。人生境界的四个层次冯友兰先生在其著作《新原人》(1943年)中系统地提出人生境界理论,其宗旨在于回答“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这一古老而常新的问题。为此,《新原人》首先… 相似文献
44.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能否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取胜,关键取决于这个地方的经济是否具有鲜明的特色和个性;有特色、有个性,才能形成比较优势,在竞争中赢得发展的主动权。基于这种认识,笔者认为,高安经济要实现超常规发展,必须走特色取胜之路,通过实施不平衡的发展战略,集中力量,打造特色,先在单项率先突破,再求整体率先崛起。一、扬优展势,打造产业特色发展特色经济,首先要在培育特色产业上找准着力点。从理论上讲,一个地方的产业结构“大而全”当然最好;但高安只是一个县级市,如果盲目追求产业门类齐全,处… 相似文献
45.
陈晓平 《广西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3)
本文区分和探讨了两种不同的蕴涵即虚拟蕴涵和实质蕴涵。虚拟蕴涵是附加了某些条件的实质蕴涵,这些条件是预设了一个使其前件为真的可能世界和一个与其前后件有关的背景假设。虽然虚拟蕴涵不能归结为实质蕴涵,但是,实质蕴涵是其他一切蕴涵的必要条件;不仅如此,实质蕴涵还表示了一种最基本的推出关系。关于空词项,本文指出,一般而言,一个词项既可以是空词项,也可以是实词项,这取决于它所参照的可能世界是什么,笼而统之地谈论一个词项是否是空词项是无意义的。此外,本文还探讨了词项的内涵与外延的对称性问题 相似文献
46.
互补性构架及其逻辑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互补性的物理内涵抽引出其逻辑构架,用逻辑哲学将它定性为因矛盾律疑难触发而生的一种扩展型的非经典逻辑,并将玻尔的“黎曼面”模型定性为素朴语义学解释。文中阐明了公理系统 Z 及其语义模型作为互补性逻辑的理由。 相似文献
47.
政府公共关系是政府机构运用传播手段协调政府与公众及社会环境关系的一种行政活动.一个成熟的政府不仅可以通过良好的公关手段来完善和健全政府与公众的沟通渠道和传播机制,及时、广泛地了解舆情民意,鼓励公众积极地参政、议政,同时更需要关注社会民生,关爱弱势群体,提高民众对政府的公信度和支持率,力求实现政府和公众之间的双向沟通. 相似文献
48.
正从600块走向1000亿,今天,什么样的投资还能赚1亿倍?2018年1月17日,红星美凯龙董事长兼CEO车建新一身笔挺西装,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内向鲁班拱手躬身,木匠出身的他对这位百工圣祖行了传统的尊师礼,然后接过鲁班槌,敲响红星美凯龙的A股上市金锣。这一天,距离车建新创业已有32年。两次出走1966年6月,车建新出生在常州农村一个普通手艺人的家庭,成为一名木匠,是他父母所能设想的最好安排。 相似文献
49.
50.
密尔提出"不伤害原则"作为个人道德和社会道德的界限,并以此作为个人自由和社会干预的界限.在边沁和密尔的启发下,梁启超提出"私德"和"公德"的概念,以此纠正中国传统上重私德而轻公德的伦理体系.本文提出"契约论方法"以使公德-私德的区分更为精确,并进一步引出"公德问题"和"私德问题"的区分:基于契约论方法可解的问题是公德问题,无解的问题是私德问题.对公德问题需要采用舆论或法律的硬性方法来解决,但对私德问题只能采用劝告或说服的软性方法来解决.在公德范围内赏罚分明,在私德范围内宽容自由,这是改善行政管理和提高个人修养进而建设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