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24篇
  免费   148篇
  国内免费   46篇
管理学   175篇
劳动科学   12篇
民族学   92篇
人口学   81篇
丛书文集   842篇
理论方法论   183篇
综合类   1949篇
社会学   176篇
统计学   208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51篇
  2021年   77篇
  2020年   36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49篇
  2017年   85篇
  2016年   63篇
  2015年   136篇
  2014年   154篇
  2013年   189篇
  2012年   184篇
  2011年   267篇
  2010年   248篇
  2009年   272篇
  2008年   251篇
  2007年   261篇
  2006年   250篇
  2005年   232篇
  2004年   130篇
  2003年   112篇
  2002年   149篇
  2001年   135篇
  2000年   90篇
  1999年   60篇
  1998年   37篇
  1997年   29篇
  1996年   33篇
  1995年   25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11.
中西与新旧之间:中国近代史上的激进与保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西方不同,在近代中国,除政治上的激进主义和保守主义外,还存在着文化上的激进主义和保守主义.政治上的激进主义和保守主义的分歧在社会制度方面,前者主张全面改革甚至革命,后者主张维持现状或少许改良.文化上的激进主义和保守主义的分歧在思想文化方面,前者主张西化或全盘西化,后者主张认同、维护传统.中国近代思想家们的文化取向与政治取向的联系往往是历史的,而非逻辑的,二者之间并不存在一种必然如此的因果关系.一个政治上的激进主义者,在文化上可能是激进主义者,也可能是保守主义者,反之亦然.保守主义和激进主义都发端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正式形成于"五四"运动前后.我们在评价中国近代史上的激进与保守时应坚持如下几个方法或原则:一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或原则;二是一分为二的方法或原则;三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或原则.  相似文献   
112.
根据普通高校体育选项课教学大纲的要求,对分层教学组织形式和目标教学法进行了系统研究,认为二者的有机整合可以有效提高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的效果。分层教学与目标教学有机整合是分层制订分别适合不同高校大学生的教学目标和考核目标,因材施教,因需指导,因层评价和动态组合等,是帮助学生提高体育学习效果的较好方法,能够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潜力,从而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并帮助他们养成终身体育意识和体育习惯。  相似文献   
113.
纵观中国社会学发展的轨迹,我们可以看到它经历了一个曲折进程———自觉不自觉地处理着与中国社会现实、与中国学术传统,尤其是中国历来的社会思想、与外国社会学和社会思想的关系以及中国特色问题———在本土化与国际化的结合中体现自己的特色,实现自己的创新。为了能展示这一特点,本文想通过以下四个在中国社会学界有一定代表性的理论来加以证实,即社会运行论、社会转型论、学科本土论和社会互动论。  相似文献   
114.
在政策执行过程中,有效的政策执行手段对政策目标的顺利实现意义重大。通常使用的政策执行手段有五种,政策执行手段具有某些作用特性。选择、确定合适的政策手段,必须遵循一定的标准和原则。我国公共政策执行手段选择、确定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加以改进。  相似文献   
115.
冯金忠 《河北学刊》2005,25(5):97-99
朱雷通过回顾唐长孺领导敦煌吐鲁番文书整理出版的整个过程,介绍了古代文献资料整理的特点和规律。张国刚认为,在中国20世纪学术发展的宏观走向上,出现了一个从否定传统到呼唤回归本土化的历史演变过程,而在这一变化过程中,陈寅恪、唐长孺、胡如雷都做出了各自的探索。冻国栋从社会经济史的角度,探讨了唐长孺在中古史研究方面的取得的突出成就,对唐长孺的治学理路和特点作出了准确概括。宁志新和黄正建侧重分析了胡如雷在历史研究中所运用的阶级与阶层分析方法,并对这一治学方法做出了客观和科学的评价。孙继民在20世纪学术史的背景下,从20 世纪中国史学发展的四个阶段分析和确认了陈寅恪、唐长孺、胡如雷史学研究成就和他们在中国学术史上的地位。认为陈寅恪的特点是承旧启新,文化史观中国化;唐长孺是转旧趋新,唯物史观学术化;胡如雷是弃旧开新,古史形态理论化。  相似文献   
116.
继现代西方哲学的"语言转向"之后,在当代西方科学哲学研究过程中出现了"认知转向".奎因的"认识论的自然化"是这个转向的开始,而认知哲学在人工智能中的应用则是这个转向的基本目标.因此,从语言转向到认知转向,是哲学认识论的形而上研究向科学化研究的转变.  相似文献   
117.
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及缘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用理性的僭妄和非理性思潮的泛起,造成当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一定程度上的空心化和边缘化。具体而言,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的生成,是感性实证认知方式、市场经济负面影响、西方社会思潮误导、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机制滞后等原因所致。以政治意识形态功能为主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必须兼具人文精神批判与重建的文化启蒙向度。  相似文献   
118.
公共产品供给模式的多元化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上都极具争议,其产生之因是,通过多主体的协调配合可以克服政府及市场供给的无效或低效,但多元化机制中各主体的协调配合也会发生失效,一样会造成供给的效率损失以及产品公共性缺失的问题。而避免这种问题,政府必须发挥多元机制中的主导和协调作用,从而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19.
自主创新是支撑一个国家崛起的筋骨,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是必然的,但我国中小企业进行自主创新存在融资难的问题,因此本文分析了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融资难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解决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资金瓶颈的几点措施。  相似文献   
120.
论一分为三的认识新视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分为三是辩证法规律的一种形象表述,这种表达方式是现时代的辩证法的本体论和方法论发展的结果,三分所要体现的是规律的动态展现过程,事物的整体动态的发展观,是对事物的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的克服.一分为三体现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心理等的和谐,人类社会的发展所走向的是一种共存,文明的发展是一种共存;对于规律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接近的过程,而对于事理的分析是要回到事理本身的,一分为三的规律普遍地体现在它的现象的逻辑、理性的逻辑和实践的逻辑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