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46篇
  免费   138篇
  国内免费   28篇
管理学   223篇
劳动科学   13篇
民族学   53篇
人口学   73篇
丛书文集   534篇
理论方法论   189篇
综合类   1868篇
社会学   262篇
统计学   297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35篇
  2021年   73篇
  2020年   51篇
  2019年   47篇
  2018年   70篇
  2017年   87篇
  2016年   71篇
  2015年   88篇
  2014年   140篇
  2013年   259篇
  2012年   182篇
  2011年   215篇
  2010年   181篇
  2009年   205篇
  2008年   210篇
  2007年   195篇
  2006年   203篇
  2005年   143篇
  2004年   128篇
  2003年   163篇
  2002年   257篇
  2001年   222篇
  2000年   101篇
  1999年   32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7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5年   2篇
  1974年   2篇
  1972年   2篇
  1970年   1篇
  196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961.
马克思恩格斯在对黑格尔“自然界是‘绝对精神’自我异化的产物”思想和费尔巴哈“人同自然界的联系仅仅是纯粹的‘自然关系'”思想的批判与继承基础上,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阐发了人与自然环境双面依赖和双重构建的对立统一关系的思路,形成其环境理论。  相似文献   
962.
论宗教与民族政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通过对历史和现实生活中民族和宗教问题的考察,发现这两者在民族社会政治领域中表现出高度的相关性.作者提出在民族政治学研究中,应对宗教的民族政治性、宗教的民族政治目的及其分类、宗教的民族政治形态以及宗教的民族政治作用方式等予以阐述,这将有助于了解宗教对民族社会政治生活的影响.  相似文献   
96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从中国具体国情出发而走出的一条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正是勇于创新,大胆实践,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既超越了传统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也超越了当代西方种种社会发展理论所设计的各种模式,为世界总的发展图景增添了亮丽的色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向世界昭示,世界是多样化的世界,要尊重发展模式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964.
本文结合创新经济地理研究,反思贸易格局变化和金融危机冲击下比较优势战略面临的现实困境,揭示创新型经济的第一资源是拥有异质性生产能力的人才;空间集聚是发挥人才优势的最佳组织形式,人才集聚基于空间临近、制度邻近、关系邻近促进了隐含知识的生产和共享,牵引需求、相关产业或企业、政府服务等不同元素进行网络化集结,进而通过强化创新激励和提高创新绩效启动区域整体创新和发展转型,因此,后金融危机阶段必须有效集聚和利用全球高级创新要素——人才,服务我国以创新驱动为主要内容的经济转型升级进程,重建地区或国家的竞争优势:一是以企业或产业发展拓展人才需求空间;二是创新引才模式,利用互补性机制和探索人才“虚拟同盟体”,促进人才及其知识跨越地区或国界流动与传播;三是以政策打造人才流向的区位优势:四是强化人才进一步集聚的人才开发策略.  相似文献   
965.
纪忠慧 《南京社会科学》2012,(10):95-101,109
舆论管理创新作为社会管理创新的题中应有之义,涉及到社会深层结构变迁、公权力主体站位、政治与社会稳定以及公众话语权等诸种矛盾关系,需要采用多学科的交叉视角加以审慎处理。舆论管理的主体与客体、职能与任务、规则与价值等范畴,既是舆论管理研究的基本问题,也是进一步探索舆论管理哲学的理论前提。舆论管理研究蕴含着对民主制度和自由价值的理解和认识,其根本目的在于,透识"权力、舆论和社会深层结构"的复杂运动,深化对于人自身及社会力学的理解。  相似文献   
966.
政治发展实际上是一种历史进程,是一个伴随着社会不断发展而同时得以推进的进程。无论是通过主观规划与设计所推动的一国政治发展,还是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而导致的政治发展,之所以形成种种差异或采取了不同的政治发展模式,主要在于其生存的生态环境不同。自然地理条件、物质生产方式与水平、社会传统、文化习俗、民族构成等,这些都是政治的生态环境因素,直接或间接地对政治的形成、变化、发展产生影响;同时,政治一旦形成,一旦通过其特有的力量作用于社会乃至作用于自然,也在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改变着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所以,一方面,基于特定的国情基础来构建一国的政治体制,是政治发展必须遵循的一个基本规律;另一方面,合理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优秀成果来促进一国的政治发展,也是需要遵循的基本原理。从宏观的角度来看,人类能够互相学习、互相借鉴的那些共通的、普遍的政治文明成果主要包括:属于政治原则方面的,如"人民主权"原则以及基于这个原则的一些价值和理念;属于政治精神方面的,如国家治理中的"法治精神";属于政治技术方面的,如不同国家在全球化进程中面临共同问题的解决手段。当然,正确区分政治发展中的合理借鉴与向别国输出政治价值和制度这两者之间的原则性差别,在当代国际政治领域也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967.
自巴拉兹提出"视觉文化"的概念以后,西方学者对此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其间对"视觉文化"的研究范围和研究对象等方面虽存在分歧和对立,但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毫无疑问丰富了文化学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其中文化学的考察为我们梳理"视觉艺术"的变迁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从文化发生学的角度考察可以发现,从原始人非语言的符号活动到今天艺术传播手段高度机械化演化轨迹展示了作为视觉艺术的载体和表现形式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变迁,尤其是自西方工业文明导致"视觉文化"出现"惊险的一跃"导致现当代文化的各个方面发生嬗变,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政治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968.
乡村文化与现代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村文化是一种内卷化文化。所谓内卷化是指一个系统在外部扩张受到约束的条件下内部的精细化发展过程。就此而言,乡村文化与现代化是异质的。但是,中国的现代化既不能消灭农村、彻底城市化,也不可能在乡村文化建设上放弃现代性取向,把乡村建设成独立于现代社会的"飞地"。从反思现代性角度来看,现代性不完全等同于现代化,它与乡村文化之间并非决然对立,在文化现代性框架中,乡村文化可以实现其性质与功能的转换。乡村文化现代性转型的关键问题与基本路径就是重塑乡村文化主体。  相似文献   
969.
Green space in cities contributes to the quality of life for city dwellers, e.g., by increasing the opportunity for recreation. However, perception of urban green space is influenced by multiple factors. We investigated effects of biodiversity and environment-related attitudes on visual and auditory perceptions of urban green space. Field measurements of biodiversity were conducted in six sites across an urban gradient in Gothenburg, Sweden, and three categories of biodiversity—high, medium, low—were established. Households were sent a survey on aesthetic perception of urban green space, sound perception and the importance of trees and plants for the perception of bird species. Each respondent focused on the site that was located nearby. The environment-related attitudes comprised “Nature-oriented” and “Urban-oriented” persons and were based on participants’ own attitude estimations. It was shown that participants’ “subjective” aesthetic and sound-related perception of urban greenery were in line with the “objectively” measured subdivisions of high, medium and low biodiversity. So also were their estimations of the importance of trees and plants for perception of bird species in urban greenery, although differing only between high and medium/low biodiversity conditions. Persons rating themselves as highly nature-oriented were shown to give higher scores to urban green space aesthetics and to value greenery-related sounds higher, and to attach greater importance to trees and plants in their perception of bird species in urban greenery, than less nature-oriented persons. Highly urban-oriented persons compared to less urban-oriented persons did the same, but only regarding urban greenery-related aesthetics and sounds of nature. We conclude that environment-related attitudes influence perceptions of green space. Moreover, our findings support the idea that biodiversity per se also influences perceptions; people value green space significantly more with high than with low measured biodiversity. Urban planning needs to provide city inhabitants with green spaces that are species-rich, lush, varied and rich with natural sounds.  相似文献   
97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