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491篇 |
免费 | 49篇 |
国内免费 | 19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89篇 |
劳动科学 | 6篇 |
民族学 | 62篇 |
人才学 | 1篇 |
人口学 | 34篇 |
丛书文集 | 353篇 |
理论方法论 | 66篇 |
综合类 | 741篇 |
社会学 | 79篇 |
统计学 | 12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篇 |
2023年 | 10篇 |
2022年 | 36篇 |
2021年 | 33篇 |
2020年 | 18篇 |
2019年 | 21篇 |
2018年 | 26篇 |
2017年 | 36篇 |
2016年 | 40篇 |
2015年 | 51篇 |
2014年 | 58篇 |
2013年 | 86篇 |
2012年 | 83篇 |
2011年 | 108篇 |
2010年 | 113篇 |
2009年 | 126篇 |
2008年 | 103篇 |
2007年 | 106篇 |
2006年 | 94篇 |
2005年 | 96篇 |
2004年 | 54篇 |
2003年 | 31篇 |
2002年 | 38篇 |
2001年 | 45篇 |
2000年 | 25篇 |
1999年 | 20篇 |
1998年 | 17篇 |
1997年 | 15篇 |
1996年 | 21篇 |
1995年 | 21篇 |
1994年 | 4篇 |
1993年 | 3篇 |
1992年 | 5篇 |
1991年 | 4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196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5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 毫秒
131.
我国刑事强制措施制度改革的基本构想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刑事强制措施制度改革是刑事诉讼法再修改中的重要内容.本文提出我国刑事诉讼中应当建构"拘传、逮捕、取保候审、羁押候审"的新的强制措施体系,为刑事诉讼法再修改时完善我国刑事强制措施制度提出了一种可供选择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32.
剺面习俗在东汉至隋唐时期流行于以突厥为主体的西域诸民族中,并于唐代前期随着突厥与中原政权的频繁交往和大量降唐的突厥人内迁而被汉族等更多的民族所了解。剺面习俗在匈奴人中并未流行,突厥中的剺面习俗是由迁入西域的民族传入的。春秋战国时期,一些分布在阿尔泰山及附近地区的鹿石面部有斜线纹,它们很可能表示的是剺面的创伤。 相似文献
133.
“以美育代宗教”:中国美学的百年迷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百年以来,“以美育代宗教”始终被以蔡元培为代表的几代美学家奉若神明。然而,百年后的今天却必须要说:“以美育代宗教”,20世纪中国美学成也在兹,败也在兹。新世纪中国美学必将从跨越“以美育代宗教”的失误开始,从而实现自身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4.
文艺创作中,主要的思维方式是形象思维,这使得文艺家经常陷入迷狂状态,因而精神病成为他们的职业病。文艺创作需要情感投入,但又不能过度投入,不能用伦理情感代替审美情感。中国的文艺家为了让文艺为政治服务,不能与审美对象保持适当的心理距离,常用科学家的方式进行创作,较少陷入迷狂状态,因而较少患上精神病。 相似文献
135.
鲁穆公变法失败的原因并非是穆公任用儒家之故 ,更非穆公任用子思之过 ,而是穆公未能完全听信儒家尤其是子思之言所致。子思已非其祖父式的儒家 ,而是以鲁学为主、并蓄齐学之后的集大成者。子思师、公仪休为政的鲁穆公变法与子夏师、李悝为相的魏文侯改革处于同一潮流 ,具有同等意义。子思对儒家学说的成熟、法家思想的定型均有贡献 相似文献
136.
中国在实现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业绩却不能令人满意,其中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忽视了发展中的权利诉求,包括劳动者的权益与广大公众的环境权益,导致这种局面既由于资本的逻辑惯性和社会力量的缺失,更有政府失灵的因素,因此,政府必须从经济主导型向公共服务型转变,认真对待权利,强化法律的有效性以推进社会公平与环境公正,引导全社会在通往法治的道路上实现劳动权与环境权. 相似文献
137.
138.
139.
低碳出口是一国出口贸易与低碳经济主流趋势相融合的产物。作为世界第一大贸易出口国和温室气体排放国,完成低碳出口转型是中国实现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抉择。在路径选择上,中国应从宏观经济、中观产业和微观企业层面,探索低碳出口"点—线—面"有机结合的路径模式。同时在制度安排层面,稳步纳入碳约束措施,倒逼国内出口产业完成低碳发展转型,培育出口企业的低碳竞争力。在制度工具的选择上,探索实行碳排放交易这类基于市场的减排选项,实现与国际实践的接轨。 相似文献
140.
本文着力解决的是主体建构在社会科学诸多范式与取向中的合法性问题。主体建构是一种视角、一个解释工具,也是一种方法论取向,同时也可以被理解为一种认识论倾向。主体建构以现象学关于主体意向性与意义建构的论断为认识论基础,以理解社会学为理论源泉,试图理解关于同一社会现象在不同主体的视角下的不同的意义。主体建构的目的是对这些不同的意义进行差异性理解、过程性理解与情境性理解,并以此解构垄断意义与固化意义,寻求社会现象的多元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