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39篇
  免费   215篇
  国内免费   56篇
管理学   260篇
劳动科学   17篇
民族学   148篇
人才学   1篇
人口学   104篇
丛书文集   1161篇
理论方法论   258篇
综合类   2791篇
社会学   248篇
统计学   322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83篇
  2021年   110篇
  2020年   54篇
  2019年   44篇
  2018年   79篇
  2017年   133篇
  2016年   88篇
  2015年   185篇
  2014年   227篇
  2013年   271篇
  2012年   252篇
  2011年   367篇
  2010年   353篇
  2009年   393篇
  2008年   342篇
  2007年   374篇
  2006年   341篇
  2005年   300篇
  2004年   191篇
  2003年   188篇
  2002年   237篇
  2001年   204篇
  2000年   124篇
  1999年   79篇
  1998年   50篇
  1997年   39篇
  1996年   40篇
  1995年   40篇
  1994年   25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2 毫秒
101.
This paper presents a conceptual model for the creation and operation of supply networks. Existing conceptual research relating to interorganizational relationships and networks is reviewed in terms of its relevance to understanding supply networks; this research is drawn from the fields of strategic management, channel management, industrial marketing and purchasing, organizational behaviour and supply‐chain management. The different perspectives each field has on networks are highlighted. Contributions made by each in assisting to understand supply networks are discussed and synthesized. Findings from an exploratory survey are used to structure the design of a conceptual model for analysing the processes involved in the creation and operation of supply networks. The authors identify nine different types of networking activities and discuss the nature of these activities in the context of supply. Four different types of contextual factors relating to supply networks are identified. The model is tested in eight in‐depth case studies and a validating survey of 58 focal firm networks. It is concluded that it provides a robust structure that enabled complex, cross‐case analysis of multi‐variable, multi‐disciplinary data from interorganization product/service supply networks, but that further testing by other researchers is required.  相似文献   
102.
滋补保健类中药材深受我国消费者的喜爱,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为消费者提供安全的中药材是药品监管中不可回避的议题。但是中药材的双重属性和界定的模糊性使得药品监督管理部门难以对中药材准确定性,影响中药材监管效能。文章立足于网络药品监管状况,从中药材本质属性方面剖析如何对网络销售滋补保健类中药材实施有效监管,以期为深化药品监管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03.
在全球卫生领域以大型会议为代表的国际会议外交已成为全球卫生治理的一种重要形式和载体。文章梳理了全球卫生治理中会议外交的两方面体现,一是以国际会议为代表的会议外交与全球卫生治理,二是以国家行为体为代表的会议外交与全球卫生治理,并进一步归纳了会议外交促成的全球卫生治理进程,包括多次会议促成了全球卫生安全的国际规则《国际卫生条例》,以及历经多年会议磋商促成了全球人口覆盖范围广的《烟草控制框架公约》。中共的十九大报告中对外交工作和健康中国战略有了明确表述,由此需要卫生与外交工作者审时度势、认清角色,通过会议外交表明态度,并以全球卫生会议外交为起点,促进国内立法接续。  相似文献   
104.
“学习投入”与“学习性投入”均是以学生为主体的研究,由于两者中文相似、英文相同,容易混淆,所以有必要澄清两者间的差异及联系.研究发现两者在研究目的、理论、方法、应用及相关研究方面均有差异,但两者在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理论基础方面又存在一定的继承性.可见,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学习性投入是对学习投入的发展,且其研究内容包含学习投入.  相似文献   
105.
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将地域文化与大学文化进行有效融合,是未来一个阶段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有效途径。在分析地域文化和大学文化的内涵和特征的基础上,阐述了地域文化与大学文化融合的作用机理,最后提出推进地域文化与大学文化有效融合的路径。  相似文献   
106.
作为典型的后发外生型现代化模式,东亚各国在努力追求和实现工业化、城市化的同时,也特别注意城乡社会的均衡发展,先后推出了系统的乡村振兴社会政策。 但在以往的研究中,学界一般都是循着国别路径展开的,多注重研究中日韩等国乡村振兴的相关政策提出及实施,而没有从比较社会政策的视角展开总体性比较研究。 故结合东亚主要国家工业化、城市化变迁进程中乡村振兴的社会政策实践,展开总体性的比较研究,深入挖掘政策出台的历史背景,分析解读政策文本的内涵,并注意政策文本之间的复杂关联,以实现对东亚乡村振兴社会政策的总体性研究提炼,为当下正在展开的中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07.
新贫困视域下乡村转型的困厄与重构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社会转型的重要背景之一是全球消费社会的到来。 这使得新穷人现象日渐凸显,并成为影响甚至主导整个社会转型的核心线索。 作为新穷人的典型表现,乡村新贫困既包括在城乡二元结构下,村民难以获得以城市生活方式为参照的社会公认生活水准而引发的结构性贫困,也包括由消费欲望激发的社会心理性贫困。 由此,乡村消费转型表现为如下困境:私人消费中,个体消费认同在地和脱嵌的困境以及家庭消费规范物质化和人伦的两难;集体消费中,消费品“上移冶和“下乡冶的悖论。 为应对这些困境,必须从消费角度,破解“新穷困冶的结构性和文化困境,实行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并举。  相似文献   
108.
预算细化会改变现有预算参与方的利益,减少地方政府的寻租腐败空间,从源头上预防腐败.基于我国31个省级地方政府的面板数据,可对预算细化的反腐败效应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财政透明度与腐败呈显著的正相关;非税收入占财政收入比例的回归系数值为负数且不显著;财政分权与腐败也呈负相关且不显著;公务员工资水平与腐败呈显著的正相关.由此可见,为了提升预算反腐的有效性,应落实全口径预算,将政府的所有收支纳入预算,规范化管理非税收入;并完善财政分权体制,赋予地方政府实质性的财权和事权;同时要健全与完善追究机制、晋升考核机制等相关制度.  相似文献   
109.
元朝的建立结束了中国自唐朝灭亡之后长达数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重新确立起了大一统的国家框架.同时,元朝也是一个以漠北地区蒙古族为主导的少数民族政权,"骑射武功"是其能够在短时间内统合力量并迅速崛起的关键.因此有元一代,对于军事本身及其建制的重视与拓展始终未曾间断,而"探马赤"亦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意义上的"探马赤"只有"五投下"和"七部"两类族(部)属之分,但事实上自元朝初期伊始,以色目军人为主体的"西域探马赤"业已成雏形并逐渐发展壮大,开始成为"探马赤"军制类别中的第三体例.在元朝近百年的历史中,"探马赤"特别是由色目官兵所组成的"西域探马赤",一方面为中央政府戍守、屯垦广袤的西北边陲,另一方面则奉元廷之命平定国境内外的反叛.既使得陕甘一带及新疆天山南北地区自唐以后再次得到大规模开发,成为中央政府有效管辖之地,又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根基,具有十分积极的历史意义.故对"探马赤"中的回族本体及其历史功绩进行深入性的探索研究,将会有助于元代军制学、边疆学等方面的推进,也可视作对现阶段"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的侧翼性论证与补充,兼具学理与实际上的双重效应.  相似文献   
110.
介绍了上海理工大学光电信息与计算机工程学院通过全英教学和互动交流提升研究生学术和专业素养的一些实践和探索。针对上海理工大学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程度不足以及研究生在国际上学术和专业交流能力不足等问题,通过包括开设全英研究生课程,邀请海内外知名学者和企业专家授课,混合研究生与留学生共同授课等方式,为研究生提供国际化的教学环境,培养研究生的多方位思维,提升研究生学术和专业的国际化交流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