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篇
  免费   2篇
管理学   10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53篇
理论方法论   10篇
综合类   22篇
社会学   2篇
  2023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阶层划分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是客观存在的社会现实。孔子的阶层美德伦理以"士农工商"四民的职业划分为现实根据,同时对"自天子以至于庶人"的等级划分进行了生产、分配、消费上的经济规定,并为每一阶层的利益追求提供了价值标准,使其在追逐现实利益时,也依然能够保持对义的坚守。以此在规范当时社会秩序的同时,也能跨时空、超阶层地为现今社会结构的完善与义利关系的统筹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产物。进而言之,邓小平同志把唯物史观同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结合,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他曾深刻指出:“搞社会主义一定要遵循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18页)邓小平牢牢把握住唯物史观的核心,重新考察社会主义,摈弃以往对社会主义的种种误解和空想成份,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获得了重大理论成果,在实践中丰富了唯物史观。一、坚持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论邓小平同志坚持生产力与…  相似文献   
3.
探讨显意识与潜意识的关系逻辑问题,也就是探讨人们的认识思维如何深化的问题。显意识向潜意识之沉淀,潜意识向显意识之跃迁,构成了人类意识思维演进中的"潜"与"显"的双向动态推移。并经此由此及彼又由彼及此的双向推移,催生了显意识的指示性认知与潜意识自组织化认知的同步共振效应,而这也似是灵感、顿悟、直觉等潜意识形式迸发的直接心理机制。  相似文献   
4.
《社科纵横》2017,(3):60-64
在《尼采》一书中,海德格尔把尼采的艺术观总结为五个命题。其中第四命题内含着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以及克服虚无主义的努力。海德格尔认为由尼采的强力意志所建立起的价值路径无法实现对虚无主义的克服,因为更为根本的是存在的遗忘。通过作为存在真理的艺术本质,海德格尔为克服欧洲虚无主义提供了一种新的尝试。尽管海德格尔的尝试并不成功,但仍然对我们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5.
依托思想史的分析方法可见,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思想由三个相互关联的本质维度构成,经济维度规定着共产主义的核心任务和目标,人本维度规定着共产主义的价值立场和对象,实践维度规定着共产主义的实现手段和途径。明确这三个本质维度,不仅有利于纠正对共产主义思想的形而上学理解,而且有利于提升中国社会对马克思主义的整体理论自信。  相似文献   
6.
两个"老祖宗"都不能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历史文化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题中应有之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不仅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概括,也是中国历史文化的总结和概括。中国  相似文献   
7.
清除宗法观念,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余金华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战略目标写进自己的党章,写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宪法,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勇气和胆识的集中表现。这既是对传统社会主义观念的挑战,也是对中国几千年形成的封闭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模式的挑...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五大指出:邓小平理论“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理论”。如果说,毛泽东最伟大的功绩是把马列主义的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实际结合起来,开辟了中国夺取革命胜利的道路,那么,可以说邓小平最伟大的功绩是把马列主义原理同中国建设的实际结合起来,开辟了中国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邓小平开辟的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是一条什么样的道路?邓小平是怎样开辟这条道路的?邓小平开辟的这条道路具有什么样的重大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呢?这是我们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总结我国五十年来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特…  相似文献   
9.
1、有关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统阐释中存在着片面强调社会关系的客观本性和历史必然性、忽视主体特别是个体及其个体自我的自由选择的倾向。这种状况的出现,究其原因有三:其一,马克思所致力的理论研究的着重点是对个体所处的社会关系的科学分析,即实证性的经济学研究,这使得马克思即使在对社会主体的人进行专门考察时也往往侧重于经济的层面。其二,马克思后来的解释者适应计划经济集权体制的需要片面诠解马克思的学说,乃至误把马克思学说的科学分析的着重点或对象(社会关系体系和历史规律性)当作马克思学说的伦理坐标(个人全面发展的价值取向),并且用前者替代和取消了后者。其三,囿于传统的哲学认识论,特别是囿于思维与存在的关系这一传统的哲学认识论框架。 2、囿于传统的哲学认识论与以往哲学中的机械决定论和忽视主体的地位、作用的倾向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壮丽史诗。”这是在我党的历史上首次使用“创新实践”这一概念,充分反映了当今时代的实践特征。在当今知识经济初现端倪的时代,创新已经成为了推动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的强大动力,成为了反映当今时代精神的主题。因此,在哲学上研究创新问题,提出“创新实践”范畴,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创新实践唯物主义。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创新实践的基础上实现总体创新,就成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保持持久生命力,使其成为体现当今时代精神精华的迫切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