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4篇
  免费   5篇
民族学   3篇
丛书文集   121篇
理论方法论   11篇
综合类   73篇
社会学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81.
182.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提及的“各尽所能,按需分配”,被不少学者视为马克思倡导的分配正义原则,但这种解读越来越受到质疑,因它不仅与马克思在该文本中对“平等的权利”“公平的分配”的批判多有相悖,而且诠释为分配正义的汉译也明显带有计划经济的时代印记,未能体现法语、德语原文表达的原意。结合马克思的共产主义图景,基于唯物史观的立场,被译为“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原文,更宜译为“各尽所能,各得所需”,且与其将它理解为分配正义原则,不如理解为个性原则更合适。  相似文献   
183.
论一阶谓     
符号指谓可分为三个阶次。以个别词为主词、以表实在意义的普遍词为谓词的符号指谓为一阶指谓。一阶指谓的真假,取决于个别词所指代的对象是否在自然直观中存在,以及实在词所提供的意义在对象身上有无直观对应物。把一个实在词归给一个个别词,这就是一阶谓。一阶谓可分为对亲指的述谓和对非亲指的述谓。亲指的对象完全在直观中,其异质性自动呈现,迫使述谓加以接受,这叫直观决定述谓。可是,在对非亲指的述谓中,由于对象不在直观中或不完全在直观中,述谓所受到的直观约束是间接的和柔性的,从而易于根据有限直观素材进行主动的同质化建构,并导致异质性的减少或去除。同质化发展到极致就是概念化,其原则为述谓决定直观——概念具有颠覆直观的力量。概念化是一阶谓的痼疾。  相似文献   
184.
理解资本主义国家:杰索普的方法、框架和范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子英 《求是学刊》2007,34(4):39-45
作为新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集大成者,杰索普为我们提供了关于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一种综合性研究范式和理论分析。通过生态系统与经济统治、结构耦合与策略国家、调节方式与治理模式、时空定位与尺度秩序等四个方面的分析,可以概述杰索普国家理论的方法、框架和范畴。杰索普以问题为导向、结合"前学科"与"后学科"方法的国家理论,对全球化时代的国家研究具有重大的启示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5.
苏格拉底反讽在古希腊语境中有其特殊的含义,它是苏格拉底与人言说时所展现其天性的“装样子”。因此,苏格拉底反讽作为政治修辞在城邦政治生活中具有审慎的重要性;另外,苏格拉底反讽与苏格拉底式的教诲在探求生活实质中密切相关,其所体现的是哲人教诲面对具有不同天性之人的困难;而马克思对苏格拉底反讽的理解在其哲学追求上则具有神话色彩。  相似文献   
186.
唐绍仪、益友社与戊午军政府改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益友社是护法国会中 ,最有实力的派系 ,作为益友社拥戴的政治领袖 ,唐绍仪在 1 91 8年军政府改组时 ,被推举为政务会议七总裁之一。通过议会政治 ,进入权力中枢 ,是唐绍仪和益友社的一贯追求。改组前后群雄并立、互不相让的派系斗争 ,使他们主张、并为之努力的军政府内部改组方案 ,终成事实。体现了民国初年政治失重情状下 ,实力派与民意派之间及其内部相互制衡的政治特点。  相似文献   
187.
中国"启蒙"概念自近代以来增添了西方文化内涵,而问题在于,近代中国的启蒙运动不自觉地将西方"启蒙"作了实用解读.通过对中西"启蒙"概念的语义分析,在比较视域下呈现中西"启蒙"概念的差异及其在中国近代以来历史运用过程中走人的误区,强调当代中国应对传统文化中启蒙资源的向善内涵、当代启蒙主体的把握以及启蒙思维方式的转换问题上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188.
由于所处进代的根基、理论逻辑的进展程度等方面的差异,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一直把主体性当做马克思哲学的本质属性.  相似文献   
189.
"人生观论战"的反思与中国现代化的文化追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世纪中国曾先后发生两次"人生观论战",两次论战都成为中国社会重大变革转型的前奏;反思两次论战的实质,归根结底是关于如何引导中国现代化的价值之争、文化选择之争;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必须在中国已真正进入世界历史进程、世界正处在全球化与本土化两种基本潮流并存的境地以及中国现代化进程充满特殊矛盾的视野下进行文化选择.  相似文献   
190.
"从后思索法"视野内的"发展"检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后思索法"对一般性、普遍性的诉求表明,"进步"、"发展"是一种精英信念的普遍化.它在时、空两个向度上,严格说都需要重思,因其意味着把历史连续化和同质化,意味着普遍发展对特殊文化、变迁的拒斥和漠视,意味着把"猴子"都视为有待和必然变成的"人",意味着某种形式的"以今释古"、客观目的主义和弱发展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