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7篇
  免费   32篇
管理学   3篇
民族学   4篇
丛书文集   136篇
理论方法论   7篇
综合类   259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38篇
  2002年   44篇
  2001年   49篇
  2000年   44篇
  1999年   30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5年   3篇
  1974年   4篇
  1960年   3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把小篆作为正字,把古文、籀文作为重文(即异体字)。但也有把古文或籀文作为正字而把小篆作为重文的。段玉裁指出这是《说文》的变例,是由于这时的古文或籀文处在部首的位置而造成的。通过对《说文解字》“先古籀后篆”用例的分析,可以发现造成这种变例的原因有好几种,其中也存在由于错误而造成的情况。  相似文献   
72.
名词缩略语是杜诗中经常出现的一种别具匠心的言说形式,是对散文句式的一种诗化变异。本文探讨了这一形式的特点及其产生发展过程,对共在杜诗中的表现作了具体研究,指出诗人之所以经常使用这一形式,除了抒情言志的需要外,在艺术上还追求意象的直观和丰美,增大诗句的容量,获得多义模糊的效果。  相似文献   
73.
文章从永乐大典本《寒山诗集》的基本情况、关于“山中旧本”的分析和永乐大典本《寒山诗集》的文献价值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作者认为,永乐大典本《寒山诗集》所依据的“山中旧本”似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最早的寒山诗版本,因而大典本《寒山诗集》在寒山诗和寒山诗版本源流研究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4.
巴金的人道主义思想是追求真善美的完美人性和人的自由平等幸福。这一人的理想源于成长经历和时代因素。他将文学作为实践这一理想的途径。从《家》、《寒夜》到《随想录》 ,其思想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过程。巴金以自己的方式为文学注入了人的因素 ,达到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和人性的开掘 ,从而为中国文学“现代性”的获得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巴金作为文学家和思想家是既属于历史又属于中国 ,既属于当下也属于世界的。  相似文献   
75.
文艺的审美本性是什么? 我认为,文艺的审美本性是从文艺的审美作用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决定作用,作用体现性质。能使文艺产生审美作用的客观原因,就是文艺具备审美性质(主观原因是欣赏者有审美需要、能力、心境等)。文艺的审美作用,是文艺的主要作用、特有作用。如果文艺没有审美作用,它就不是文  相似文献   
76.
比较文学古已有之。多民族文化的碰撞、交流、互补和融合,形成了中国古代的比较文学渊源。南北文学的交流具有突出特点。南北文学比较,是一种普遍的和有意识的文学现象。  相似文献   
77.
刘师培、章太炎是中国20世纪上半叶训诂研究的杰出代表。接受刘、章的治学方法与研究成果的沾溉,并不同程度、不同侧面地汲取西方的学术文化与研究方法的滋养,黄侃、吴承仕、黄节、程树德、刘赜、沈兼士、杨树达等人在现代训诂学领域也多有建树。  相似文献   
78.
为什么西方“崇高”范畴强调由恐惧、痛感转化而来的快感?强调优美与崇高的区别和对立?为什么中国的“雄浑”范畴提倡豪迈宏伟的美感,提倡刚柔相济、优美与雄浑的结合?为什么西方将崇高视为最高的审美范畴?而中国却将温柔敦厚、平淡中和奉为金科玉律?要真正理解中国的雄浑范畴的深层结构,就必须从文化心理的深层做一番解剖分析。从西方崇高范畴的各家论述中,我们常常可以体会到一种强大的异己力量在威胁着人  相似文献   
79.
“中国古代文学流派研究”是一个集体项目 ,丛书作者全部是武汉大学文学院的教师。他们的研究旨在以作家作品研究为基础而又超越作家作品研究 ,尽可能全面地观照中国古代文学流派 ,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在系统性和理论深度方面取得进展 ,为中国古代文学学科的成长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丛书作者对流派的界定及其特征 ,多有独到的认识或辨析。许多重大问题的生发求解 ,如流派的统系意识、盟主意识、风格意识 ,如玄学理想人格 ,如宫体诗派的文学史意义 ,如台阁体的合理性 ,如小说理论流派的再划分 ,如明清章回小说的流派风格 ,其结论笃实 ,又让人耳目一新 ,堪称实证考索和理论分析紧密结合的范例。丛书作者都有长时间的学术积累。他们分工合作时 ,既充分尊重个人兴趣 ,又注意整体的互相联系 ,这有助于文学研究流派的形成  相似文献   
80.
90年代,余华的小说创作与现实的紧张关系渐趋缓和,他的民间情怀主宰了此期的创作.对真实的生命过程的关注、思考成为此期小说的共同主题.而对人的生存意义的重新寻求,更显示出了他创作的独特和深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