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2篇
  免费   43篇
管理学   2篇
民族学   27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132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187篇
社会学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33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41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道教是中国传统的宗教 ,道教文化蕴涵着丰富的生态保护之“道”。其生态思想和生态智慧对于我们认识和顺应自然具有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 :道教与生态保护的关系 ,道教的生态之“道” ,“道”与天、地、人的关系 ,生态生命之“道” ,生态保护之“道”等方面。因此 ,需要我们继承和发扬道教文化的生态思想 ,使其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  相似文献   
22.
20世纪初,在新约研究中出现"弥赛亚的奥秘假说",认为耶稣在公开传道时没有被公认为弥赛亚,初期的基督徒对此感到失望。本文从弥赛亚的奥秘成立的内因与外因两个方面提出:耶稣有关于自己作为受难的弥赛亚的肯定性身份意识,犹太群众心目中有关于耶稣作为权能的弥赛亚的否定性身份意识。两者之间的冲突或理解错位,形成了《马可福音》中弥赛亚奥秘现象的原因。  相似文献   
23.
作者从道与心、工夫论、道与形3个方面探讨了司马承祯的道教心性之学,指出其坐忘主静说将重玄的心性论具体化为道教的修行实践,主张“虚无之道,力有浅深,深则兼被于形,浅则唯及于心”的形神合一论,对后世道教内丹和宋明理学都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24.
明后期至清朝年间,民间宗教广泛兴起,道教在与民间宗教的互动中发生了嬗变。研究这段历史时期中的道教女性问题,就会发现道教女性的显性减少与隐性增多,这一现象的出现正是道教在民间宗教中融合与扩散的体现。  相似文献   
25.
本文着重分析了宗教与迷信在概念、目的和形式、分类、社会影响等方面的区别,对宗教与迷信的界定给出了可行的分辨标准和方法。  相似文献   
26.
两宋道教政治伦理思想包括三方面基本内容即以“敬神与德治”为要义的君王政治伦理思想,以“忠君”为核心的臣民政治伦理思想,以“积善成仙,积恶致祸”为特色的政治伦理控制手段。通过对两宋道教政治伦理思想的研究,可以看出两宋道教以宗教特有的方式服务于两宋政治体系,从而对赵宋政权的稳定起着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7.
香港至和坛是目前香港民间著名的道坛,本篇论文简明阐论了该道坛重要的<春祈法会>科仪之一的"利幽台科仪",对人们认识该道坛的社会功能及其三教合一的思想特色提供了有价值的资料.  相似文献   
28.
每一个民族都有孕育自己成长的诗歌教育,为什么独有孔子的诗教远远超越了文学本身的价值,并以此为基础塑造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跳出以文学、美学等角度分析诗歌艺术的传统视野,从孔子教育的最高宗旨仁学之本位来解读诗教,可以见知,诗教是一种生活教育,是情感调解的中和之道,是礼乐精神的内在确立。  相似文献   
29.
对一座城市而言,寺庙不止是一座座僵硬的建筑,而是城市空间构型的有效部分.同时,在形而上的层次里,寺庙还是城市意义构型的有效部分,在城市的文明构建中发挥着自己独有的价值.而作为一种公共空间,寺庙则在城市社会生活中扮演着无可替代的社会角色.充分认识到了寺庙与城市的如上关系,我们就有可能在中国城市的现代转型中建构出一批富庶而又和谐的城市社会来.  相似文献   
30.
坚持宗教管理的科学性、艺术性和创新性是现代宗教管理理论和管理思想的必然要求.而关注从宗教行政管理的"疏"与"堵"、"知"与"行"、"柔"与"刚"、"德"与"法"、"古"与"今"、"内"与"外"等方面对于搞好新时期宗教的行政管理,落实党的宗教民族政策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