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2篇
  免费   43篇
管理学   2篇
民族学   27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132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187篇
社会学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33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41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西部人口流动犯罪比例居高不下已成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一大障碍.西部人口流动具有农村流向城市、流动人口受教育程度低、法盲比例高及体力劳动者居多的特点.其犯罪以财产、暴力和团体犯罪最为严重.预防与整治西部人口流动犯罪必须建立健全平等的法律制度,加强全民法律意识,消除地方保护主义,从诸方面进行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32.
新自然法理论是当代西方天主教最重要、最有影响的伦理学思潮之一。新自然法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其关于实践理性的第一原则、基本人类善、道德第一原则和居间原则(责任模式或实践理性的基本要求)以及道德规范等方面。新自然法理论是建立在阿奎那的自然法学说之上的,是对阿奎那有关观念的重新解读与具体的阐发。  相似文献   
33.
唐君毅《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是一部忧患之作,他在后序中谈到现在的社会在他的心灵九境中,属于“由观照凌虚境,而向其下之感觉互摄境,以高速的外转、下转”的过程,其后果可能会造成人类的灭亡。本文引述马克斯.舍勒与福柯的相关论述以与唐君毅相对比,指出他们之间存在着许多共同性,以证明唐君毅“心通九境”中的忧患意识内涵的丰富与深刻,应引起人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34.
论白玉蟾对南宋道教科仪的创新--兼论南宗教团的雷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玉蟾是南宋著名道士,被尊为金丹派南宗五祖.白玉蟾的南宗教团倡行内丹道,并将内丹修炼与斋醮仪式相结合.白玉蟾在斋醮科仪申融入雷法的仪格,以增强斋醮济世度人的法力,这既是宋代雷法盛行的时代背景所决定,也是白玉蟾对道教斋醮科仪格式的创新.  相似文献   
35.
本文的焦点就是以基督教伦理为基础去思考社会中的这些消费问题,为人们提供正确的消费观念,以促进社会经济和生活的和谐发展。一、消费主义“消费主义”一词是当今美国文化研究里经常出现的词语。这里所谓“消费”并不是传统政治经济学范畴里所指的对物品的需求与满足,而是指人  相似文献   
36.
藏医学是“佛化”的民族医学,中医学是藏医学的“合理内核”,与道医(中医)同源,这三个基本要素决定了藏医学是兼容并包佛道思想的理论体系。文章用比较文献学的方法,以“树喻”为例,论述了藏医和道教关于人体生命的整体观、“天人合一”等的基本思想的一致性;以“德”、“性”养生为例,论述了藏医中包含着只能从道教角度而不能从中医角度解释的道教养生内涵。提示:研究藏医学,有必要站在佛道兼容的高度。如此,不仅对藏医学本身的研究有益处,对宗教学研究也有启迪。  相似文献   
37.
藏传佛教的神圣性是由佛经文本和神圣物象、仪轨体系、僧侣组织等社会构成要素的神圣性特征所支撑的。佛经中的智慧广博,且很多经书由高僧大德用贵重材料抄写,彰显出其神圣性地位;神圣物象无所不在,营造出浓厚的宗教氛围,强化民众信仰。常规仪式形式简单,便于反复践行,宗教禁忌更是时刻规范着信众的意识行为;巫术为信众提供了宗教服务,宗教节日则是群体宗教情感和集体意识和谐释放的渠道,这些都是藏传佛教神圣性的有力保证。僧侣是藏区社会的文化精英,学经的艰苦性和终身性以及传统观念的影响,为僧侣身份贴上了神圣性的标签。  相似文献   
38.
上清派经典中之“法物”约有二义:一是在授受经典、符箓之时,按照科仪之“法规”要求而与神灵订立盟约所需之“盟信法物”;二是以修道“方法”为中心所置办之“法物”。其中“盟信法物”亦称“信物”,根据授受经、符之不同,相应的信物在形状、材料、数量要求上亦各不同,但共同体现了“信以誓心”的思想;修道所需之“法物”则以“法服”“书符材料”为主,其制作方式体现出“数”与“道”相通、“色”与“炁”相应的思想。  相似文献   
39.
《文心雕龙》的《颂赞》篇集中讨论了赞体,但是在论述结构上缺失了“选文以定篇”的部分,在论述内容上仅论及史赞、杂赞而缺失了被视为赞体源头的像赞。结合辑佚及史传文献来看,汉魏六朝像赞创作极为繁盛,刘勰回避述及像赞及刘向、曹植、孙绰等赞体大家,应该与两晋之际佛教像赞的兴起有关。由于佛教像赞发源于佛经的史实,与刘勰试图建立的“五经为本”的本土文学起源论直接冲突,因此像赞回避了高僧像赞,并牵及列仙像赞,由此造成了赞体的诸多缺失。  相似文献   
40.
宗密在《原人论》中,以“真心”为中心,论证了人与物之区别的依据、性之善恶发生的可靠原由及吉凶、祸福、贵贱、生死所产生的必然性,由此批评了儒道两家(尤其是儒家)的“元气”论。理学先驱周敦颐、张载,率先分别以“太极”“太虚”为中心建构理论,对宗密的批评一一作了回应。但两者相较,张载的论证内容更加详实、逻辑性更强,因此在回应宗密的挑战上有效性更强。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回应佛教挑战的任务圆满完成了,因为张载与周子一样,其理论体系仍有不足之处。尽管如此,但他们的理论还是引起了同时代佛教徒(如契嵩)的关注与回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