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2篇
  免费   43篇
管理学   2篇
民族学   27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132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187篇
社会学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33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41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以"神话-原型批评"为基本方法,以《金枝》中关于"神王"和"替代者"死亡的理论为依据,解读"汤祷于桑林"和炎帝女儿死亡等神话,可以发现,这类故事实际上表达的是古代帝王和巫师通过死亡-复活并演变为"神"的特定仪式。《列仙传》中,这种死亡-复活仪式也构成了黄帝、彭祖以及各类早期方仙道士成仙故事的原型;早期仙传中的成仙故事其实是古代"神王""巫君"以及"替代者"通过死亡演变为"神"的原型在"特定时期"的一种演变。这个"特定时期",即巫术逐渐走向衰落、宗教作为一种新的信仰形式逐渐走向历史舞台的新时代,亦构成了神仙传记中各类"神仙"从古代神话中的"神"的原型中脱颖而出的历史背景。  相似文献   
42.
朱子对《中庸》的解释受到郑玄、孔颖达的影响,但与之相比有四个方面的明显不同:其一、理论建构模式的不同。郑玄、孔颖达的理论建构模式是宇宙生成论,而朱子则是本体宇宙论。其二、对"性"的解释不同。既存在性有善有恶论、性三品论与性二元论的差异,又存在对人性与物性看法的不同。其三、对"内圣外王"的解释不同。虽然郑玄、孔颖达也认为君主和士人必须做到由内圣到外王,但他们不仅侧重强调了外王的一面,而且侧重强调了内圣外王的主体主要为君主。朱子则不同,不仅侧重强调内圣的一面,而且认为内圣外王的主体主要是士人,这是宋代士人"担当"精神的体现。其四、对道统的强调不同。虽说郑玄、孔颖达"以昭明圣祖之德"的解释也有道统的意思在,但这一意识不是很明显。朱子则明确建构了一个由尧舜禹开始直至二程的道统谱序,并认为这一道统能够对抗佛老。总之,朱子与郑玄、孔颖达对《中庸》解释的差异,其实就是汉唐经学背景下与宋学背景下对《中庸》解释的差异。  相似文献   
43.
近代基督教传入黔东南黑苗社会的原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勇 《东岳论丛》2011,32(5):88-91
基督教近代传入黔东南黑苗社会,究其原因,无论是基督教传教策略的转变,还是危机四伏的黑苗社会部分苗民主动或是被动地接纳,其实质都是基于功利与现实需要的选择。  相似文献   
44.
王雪梅 《兰州学刊》2011,(7):173-177
法显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到印度求法取经的高僧,其唯一的著作《法显传》是研究5世纪初印度社会最真实的记载。通过法显对当时印度弥勒信仰流布的记载,及其从印度带回的龙华图,以及法显和信受弥勒信仰的中印僧人的交往,可以了解5世纪中印弥勒信仰以及法显本人的弥勒信仰状况。  相似文献   
45.
道教追求得道成仙,在笃守神仙信仰的崇高情怀下,积极反思人类生命的价值,冷静探究生命本质及其超越的可能性,客观求证成仙路径的现实性与实效性,表现出可贵而独特的理性求真精神.道教的生命理性与神仙信仰既对峙分有,又渗透交融.这种双向互动关系在道教追求神仙理想的生命修炼活动中,即表现为人类信仰与理性精神的奇妙结合,为探讨宗教信仰与理性之普遍关系问题提供了特殊范例.  相似文献   
46.
丁小平 《船山学刊》2010,(1):131-133
善恶思想,在佛教教理中,是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这一思想的复杂性、深刻性,源于它与佛教的核心义理——缘起论、性空论、心性论等之间的紧密联系,可以说它就是这些理论的具体应用;反过来,缘起、性空和心性等理论,又正是善恶思想的终极性依据。通过对善恶思想的终极依据的思考,我们可以发现,终极依据确证了现实的善恶,贯穿了绝对的矛盾法则,是促使佛教本身发展和社会吸收其有益成分的内在根据。  相似文献   
47.
艺术迷狂与偶像再造--三星堆青铜神像的美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三星堆文化的美隐含在宗教和神话的古史系统之中,它是通过信仰神力而达到美的.其内含有三点①尚美的意识源于拯救,信仰是一种拯救.在信仰的层面上,通过巫术与神秘经验的意象化,使人达到美善与力的统一.②当先民把对自然的感受通过宗教的观念转化为形象时,这些形象不可避免地渗透着审美意识,表现为偶像再造的过程中,由自发状态转为规定了某些自身特质的审美形态.③偶像与现实人物的"视象双关"由于迷狂作用而在形式结构上呈现为"尽量减少"的趋势,在体积感和深度感很强的青铜器上,人的感性特征转瞬即逝,不断简化,"形"与"力"的抽象过程表现出美的超越性.  相似文献   
48.
熊十力哲学"归本大易"。这既有时代赋予的意义,也是体用不二哲学的必然选择。其易学思想在其整个思想体系中其起着支撑、架构的作用:在"体用不二"易学本体论的统率下,展开"乾元性海"的易学心性论、"乾坤心物"的易学宇宙论、"翕辟成变"的易学方法论。可以看出,易学成为熊十力向现代哲学转向的通道。但这样的转向仍预设了某种"现代性"的前提,而这就淹没了其"体用不二哲学"的灵动性。因此,我们要寻求一种当代的视域。  相似文献   
49.
民间信仰渗透到三峡地区乡村生活的诸领域,人们期望诸神灵关照农业生产,超越自然灾害,驱除病虫害,获得丰收。亦希望在祭祀朝拜中祛除百病,净化环境,人丁兴旺。借助因信仰而形成的惩恶扬善的心理机制,弘扬传统伦理道德。娱神自娱,在信仰崇拜中取得人神和谐,调处人际关系,解乏去困。  相似文献   
50.
形成族群最主要的"边界"不是其语言、文化、信仰等族群"内涵"要素,而是族群存在的"社会边界".南疆封闭性、板块性的地域特征带来聚居在这里的族群整体生产和生活上的同质性和低差异性,决定了封闭区域内群体社会认知心理的高度统一.恶劣的地理交通和生态环境造成了南疆板块性绿洲参与现代化的困难,使得在同一国家制度体系下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本地族群更容易受到传媒的刺激而产生比较性劣势心理而导致认同强化.在社会转型期,比较性的认同强化很容易借助各式各样的社会问题而转化为群体事件.南疆的发展与应对行为的表现须专门研究,在此基础上才能做出南疆发展的科学决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