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篇
  免费   2篇
管理学   3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40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33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经济法责任是经济法主体因实施了违反经济法规定的行为而应承担的经济法规范规定的不利后果。这种责任是部门法意义上的责任,它与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刑事责任是并列关系。经济法立法中出现对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刑事责任的规定,并不表示立法承认经济法责任包含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而是现代立法对社会关系进行多部门综合调整的体现。  相似文献   
62.
品格证据规则作为证据法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英美法系国家的证据法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同时也是变动最为频繁、引发争议最多的证据规则,以至于众多的判例、立法与学者专著莫不与之相关,并在英美法系国家形成相对成熟的理论和独具特色的品格证据排除规则及例外。  相似文献   
63.
依法治国和建设法治国家的实质就是要从法律和制度上保障人权。这要求我国要牢固树立法律至上的观念,使现有法律框架之下的人权保障内容能够充分、及时地得以实现,并以此为依凭,将刑事人权保障渗透到立法、执法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之中。人权保障观念的养成和信仰,是刑事人权保障的先导和基础;刑事立法的科学与完善,是刑事人权保障的法律依托和前提;人权保障的司法实现,是刑事人权保障的途径和关键。  相似文献   
64.
论司法改革中的检察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确评价我国现行的检察制度和检察权,是我国司法改革必须首先解决的前提性问 题,我国的检察改革是对现行检察制度的自我完善。要坚持我国宪法对检察权性质的基本定位, 就要澄清种种模糊认识。在此基础上,按照“扩大公诉权,强化侦查监督权、民事检察监督权和 职务犯罪侦查权”的思路,进一步强化法律监督,以实现健全和完善检察权的改革目标。  相似文献   
65.
原因自由行为是指因故意(间接故意)或过失使自己置于无责任能力状态,并在无责任能力状态下实施了危害社会的行为;应将处罚原因行为作为其处罚根据(对象);在分则中规定原因自由行为更为合适。  相似文献   
66.
赵玉  江游 《天府新论》2012,(6):70-74
产业政策法是产业政策的法律化,在我国,称其为"产业政策法"而非"产业法",在理论与实践上都有其可行性和必要性。产业政策法是市场调节与国家干预结合的产物,其制度设计方面,要兼顾特殊性与规律性,要注重实体法与程序法的内在统一。当前,产业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依托,产业政策是国家干预社会经济的立足点和落脚点,因此,加强产业政策法体系的构建,实现国家对产业调整的法治化,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7.
不真正连带债务是大陆法系国家普遍认可的一种多数人债务。这种债务与连带债务不同,两者不能混淆。鉴于不真正连带债务具有许多独立的价值,且适合当前司法实践需要,我国应当建立该制度,在民法典中对之做出明确规定。  相似文献   
68.
合理使用制度是我国《著作权法》的一项基本制度。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合理使用相关立法日益暴露出其滞后性和不合理性。本文通过分析我国的合理使用相关法律规定,结合实际提出了相关的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69.
将徇私舞弊理解为犯罪动机较为符合刑法规定与现实情况。受贿后滥用职权的应当数罪并罚,这取决于对受贿罪中"为他人谋利益"要件的准确认识和定位,以及刑法中牵连犯理论的深入分析。在受贿后滥用职权的情形下,如果对两罪进行并罚得到的宣告刑可能轻于滥用职权罪的徇私舞弊加重情节的,对犯罪嫌疑人应当按照徇私舞弊加重法定刑判处。  相似文献   
70.
在我国刑事诉讼法面临再修改之际,死刑复核程序的改革和完善已势在必行.死刑复核程序之立法完善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死刑核准权下放导致部分案件二审程序与死刑复核程序合二为一、死刑适用标准混乱、立法无序并剥夺和限制了当事人的程序权利,应将死刑核准权收回最高人民法院统一行使;死刑复核方式应修改为赋予被告人律师辩护权,书面审理、凡有争议的案件应采取书面审理与设置听证程序相结合方式;死刑复核范围应采取法官全面审查与针对控辩方提出异议内容进行审理相结合;复核死刑立即执行案件不规定具体期限,复核死刑缓期执行案件规定具体期限;复核死缓案件无论量刑是否偏轻均不得加重被告人刑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