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3篇
  免费   38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1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539篇
理论方法论   45篇
综合类   403篇
社会学   4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50篇
  2022年   43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46篇
  2019年   48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77篇
  2013年   68篇
  2012年   83篇
  2011年   112篇
  2010年   79篇
  2009年   78篇
  2008年   93篇
  2007年   66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30 毫秒
21.
坎陷论是现代新儒家第二代重要代表人物牟宗三的重要理论,这一理论虽然不是由李约瑟难题直接引出的,但在学理上也有一定的关联。从坎陷论的视角重新审视,李约瑟难题其实是一个似是而非的问题,原因即在于其对中国文化特质的了解不够充分,而这也正是坎陷论超越于李约瑟难题的地方。一旦明白了这个道理,李约瑟难题也就可以得到化解了。  相似文献   
22.
申绪璐  尹美丽 《理论界》2010,(2):152-153
"王亦大"抑或"人亦大",是《道德经》第25章的一个主要问题。对该问题的辨析除了依据出土文献材料之外,还应返回《道德经》本身的义理脉络。本文通过对《道德经》中"王"字、"人"字等相关概念的梳理,认为"人亦大"不切合《道德经》本身的义理脉络。通过对"圣人"与"侯王"二者的关系进行考察,本文认为"侯王"不仅指现实的当政者,同时包含了以"圣人"的原则实行"无为而治"的内在要求。由此本文认为"王亦大"更切合《道德经》文本的内在义理。  相似文献   
23.
意识形态是与权力有关的意义生产。每一个社会的统治者从来不会满足于自己实际拥有的权力,他们还通过意识形态的炼金术把事实的权力转变为应得的权力。经典马克思主义对意识形态理论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但也留下许多问题。关于意识形态与权力之间关系,西方马克思主义存在着激进人本主义和激进结构主义两种研究范式。前者把考察的重点放在意识形态对主体意识的支配和影响之上,意识形态本质是虚假的物化意识;后者把研究的重心放统治结构的生产和再生产之上,意识形态是行为主体及其模式被社会制度和物质实践塑造的结构与机制。这两种范式既是对当代社会权力与意义之关系的不同把握,也是对经典马克思主义遗产的不同解释,应该避免简单的对立。  相似文献   
24.
本文通过考察进步概念的起源和演进,指出了在哲学上重审这一概念的必要性与可能性。通过分析进步概念所包含的两个基本因素,即事实因素和价值因素,以及进步的过去向度和未来向度,作者勾画了进步概念的基本结构,探讨了人类为何可以朝积极的方向塑造未来。虽然进步意味着向好的方向转化,但进步的时间结构并不以直线性的方式展开。开放的进步观与开放的理性观密切相关。对强进步类和弱进步类的区分表明,进步的标准是多样的。但从政治人类学的观点来看,进步要以增进人的自由、尊严与幸福为目标。我们虽然要以进步的观点看进步,但我们也需要以批判的观点看进步,因为进步不仅解决问题,而且产生问题。  相似文献   
25.
正"子贡赎人让金"的故事并不见于《论语》、《孟子》、《荀子》、《礼记》诸书,但是却辗转收录于《吕氏春秋·察微》、《淮南子·齐俗训》、《说苑·政理》等诸篇之中。这表明,这一故事在先秦至汉代这段时期内流传相当广泛,颇受当时人的关注。揣测其因,一方面是这个故事很可能涉及到孔子之遗言和道德教训——孔子对子贡之行为作出了自己的评价。尤其是"子贡赎人让金"与"子路拯溺受牛"的故事一并出现,作为截然相反的两个事例,孔子予以了相应的评价,正反两方面的教训备  相似文献   
26.
认知的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中 ,罗纳根自称“批判实在论者” ,他反对素朴实在论把客观性归结为似视觉性的观点 ,也反对唯心主义通过区分现象和实在从而取消客观性的主张 ,还反对以人的生存与交往的交互性代替客观性的做法。他认为人的认识是由各种互不相似却功能关联的感性、理智和理性活动所构成的“能动结构” ,该结构由意向性主宰 ,人的认识就是以其整个“能动结构”去意指存在 ,不断超越从而达到客观性的。并且 ,人的认识的能动结构还存在于人的生存这一更大的能动结构之中。这种理论一反西方主流认识论将认识的客观性归结为人的认识的某一要素的传统 ,把认识的客观性置于认识的结构整体之上 ,为克服当今盛行的相对主义、重建认识的客观性提供了一条宝贵的思路  相似文献   
27.
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实力的重要体现.其力量的强大取决于价值观的务实.价值观的被接受使得文化软实力有了坚实的核心.这一核心也是打造共同精神家园的基础.它来源于传统文化的积淀,又必须融合现代的文化价值观需求,这就需要不断进行教养主义的基础性工作.  相似文献   
28.
主持人语:1937年4月27日,一颗顽强的心脏停止了跳动,一个聪慧的大脑停止了思考,一位身体羸弱、精神强大的男人离开了那个令人恐惧的世界——他就是葛兰西!葛兰西(Antonio Gramsci,1891—1937),一个出身贫寒、经历坎坷,但身残志坚、愈挫愈勇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一个身陷囹圄、不屈不挠,但被边缘化、被"抛弃"的意共中央总书记;一个思想虽然片断化,但丰富深刻、可进行多种诠释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一个痛苦地挣扎于情感与理智之间、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实践  相似文献   
29.
杨杰 《理论界》2013,(2):164-166
孟子言性善,实则并非当代所理解的性善论。这涉及到如下两个问题:其一,孟子所谓性善是就何种意义而言?其二,性善论对孟子的整个思想旨归具何种意义?对此略作初探,将有利于引出一种当代解读和研探的新路向。  相似文献   
30.
本文对中国传统典籍中的"农夫"和"工匠"作了哲学意义上的阐释.在大量的传统农工对举中,由于受传统农业社会的制约,中国古代哲学家往往坚持"农本工末"的观点.在传统观点中,这"农工差别"却又是相当大的.农夫与工匠在其劳动过程中产生的心理体验和思想体会是不一样的.农夫体道和工匠用器在其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是不同的,这"道体"和"器用"深刻地制约着社会的发展和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