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2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3篇
管理学   16篇
民族学   10篇
人才学   1篇
人口学   45篇
丛书文集   104篇
理论方法论   41篇
综合类   72篇
社会学   37篇
统计学   5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40篇
  2010年   35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11.
新制度经济学把组织问题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试图通过研究产权结构和交易成本对激励机制及其经济行为的影响来拓展新古典理论的适用范围.本文集中回顾和探讨了构成新制度经济学研究方法主要基石的产权/交易费用方法的演变过程及其面临的局限性,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信息范式、不完全合约以及合作博弈等分析性工具在修正和超越产权/交易费用方法方面所取得的进展.  相似文献   
112.
通过对费孝通"江村研究"历程的回顾,认为江村研究有着跨越"文野之别"的理论及指导现实的实践意义,因此系统地把江村研究深入推进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13.
21世纪中国人口负增长惯性初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计算了中国1950~2006年期间的人口内在自然增长率,发现早在1990年时内在增长率就已经由正变负。并且通过该指标与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比较发现,中国过去十几年的低生育率正在逐渐累积起人口负增长惯性。此外,本文基于不同的模拟方案结果揭示出,人口负增长惯性将会对未来中国人口规模和年龄结构有重大影响。本研究旨在说明,中国人口发展处于转折的关键时期,应当充分认识低生育率下的人口负增长惯性问题,有关人口决策必须尊重人口发展的内在规律。  相似文献   
114.
超低生育水平的诠释和应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希哲 《人口研究》2008,32(3):34-39
1 上海的超低生育水平及其影响 上海是我国最早开始人口转变的地区,也是目前我国生育水平最低的地区之一.自1993年上海的人口自然变动呈现负增长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上海户籍女性人口的总和生育率长期稳定在0.8左右.  相似文献   
115.
卢昕婵  桑暘 《西北人口》2008,29(5):83-87
本文分析了我国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发展滞后的历史和现实原因,提出建立一种镶嵌在市场化医疗行业体制中的、截然不同的医疗保障模式,即由政府举办的完全公立性质的“农民医院”,并进行了方案比选和初步的成本效益估计,最后提出了配套新体制的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6.
文章在定量测度中国城乡居民年龄别消费模式的基础上,模拟分析未来人口变动对居民消费的影响,量化人口老龄化与城镇化的贡献率.研究发现,中国居民消费模式总体上呈现出比较显著的年龄特征,且各年龄段不同消费类别的城乡差异明显.假设城乡居民年龄别消费结构保持不变,2010 ~2050年人口老龄化对中国居民消费在总量层面上影响不大;在消费结构层面对不同消费类别的影响差异明显,其中对医疗保健类消费的促进作用最大;人口城镇化对居民消费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消费规模的扩张.在人口变动、经济增长的不同模拟情景下,人口规模对未来中国居民消费变动的影响均远小于人口结构的影响,且人口老龄化与城镇化对居民消费的贡献率具有相对稳定性.  相似文献   
117.
文章试图探讨上海市农村居民的社会养老保障状况,并利用农业普查数据分析村庄层面农民对农保和镇保的参与率差异及其决定因素、农保和征地补贴保障养老金标准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等.研究发现,农民参保的激励及保障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不仅与村庄的地理位置、人口规模、村庄经济发达程度及集体经济管理的模式等自然环境和制度因素相关,而且还受村庄的被征地规模和集体经济支出结构模式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8.
在精神康复"去机构化"大潮下,随着家庭照料者自身及心智障碍人士的老化,残障与老化的交织衍生出许多新的挑战。对于那些有生活无法自理的成年心智障碍成员的家庭而言,心智障碍成员的未来安置规划是头等要务。然而,目前我国在成年心智障碍人士的未来安置规划服务供给上仍是空白。对此,当前上海的家庭照料者主要存在随遇而安、忧虑而徒然悲伤、有所打算三种态度,并在选择偏好上明显指向公立养护院。照料者既担心心智障碍成员生活无着,又迫切希冀能形成支持心智障碍人士实现社会融合的综合服务体系,这反映出"老养残"家庭对心智障碍成员未来无以安放的忧心。上述服务使用者视角为我国助残政策的制定与服务递送优化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119.
周怡 《学术月刊》2022,(10):120-133
全球发展不断出现国际间文化价值观念的冲突。综合多学科视角,在中西方价值体系差异的比较中,通过理论梳理及案例说明,探究全球化对中国传统价值观念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理论研究发现,抽象哲学层面上的传统儒家思想在现当代中国社会确有直接与之对应的观念具象:自然观体系下的小农经济观念;人性伦理观之中的“家本位”观念;社会政治观体系中的权威主义观念。它们构成主导的中国传统价值观念也极富现代价值。借用政治文化视角进行厚—薄观念的区分后发现,价值观念亦呈“差序格局”,作为深层厚观念的中国传统价值观念,在宏观整体意义上是长期保持稳定而不随全球化发展而改变的;但由厚观念衍生的薄观念,则会在个体或微观群体的选择性意义上受到全球现代化的影响且发生流变。  相似文献   
120.
政府信任尤其是基层政府信任,历来是直接关乎民生、关乎社会和谐的重要砝码。本文利用南京大学“中国社会信用制度研究”和复旦大学“现代社会信任模式与机制研究”课题组的合作调查数据,运用多项Logistic回归分析,从信任观、威权观和法治意识三个方面考察中国农民的观念差异与基层政府信任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这三种观念对农民的政府信任都具有显著影响。具体的研究结论为:持有“家本位-特殊信任”取向而较少一般信任观的人具有较低的基层政府信任;作为中国农民心灵深处的威权依附文化,对维持和提升基层政府信任起着强力增进作用;随市场推进而逐步形成的农民法治意识已经实际影响着基层政府信任,它将成为国家建设、重塑政府信任必须认真考虑的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