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1篇
  免费   2篇
管理学   1篇
丛书文集   165篇
理论方法论   15篇
综合类   6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27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6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11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6篇
  1956年   7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叶朗先生的《中国美学史大纲》(以下简称《大纲》问世了.它力图通过对史的研究弄清中国古典美学的性质和特点,这是很有意义的.《大纲》的绪论指出:"近年来,一些著作和论文对中国古典美学的性质和特点提出了一些看法.这些看法被不少人所接受,辗转相传,成为流行观念.但是这些流行观念不符合历史事实.如果不加以澄清,就会阻碍我们认识中国古典美学的本来面目."因此,《大纲》始终抓住对流行观念的批评,阐述着对中国古典美  相似文献   
112.
20世纪的宗教,不仅越来越具有人文科学意义上的“文化观念”形态,以致国内外学界都有人致力于构建宗教文化学,而且跟世俗文化的互相渗透越来越频繁。宗教自身的这些变化,使其从“神学”的地位中摆脱出来,而跟作为“人学”的文学发生交流。这是我们考察20世纪华文文学中宗教文化影响的总背景。  虽然中国古典文学也存在着宗教文化的运行机制,但20世纪华文文学中宗教影响机制却并不是由它直接演变而来。儒家中国体系的被责疑、被批判,使20世纪华文文学中的宗教影响机制拥有了种种新质,这些新质在20世纪社会和作家心理的巨…  相似文献   
113.
语言是海外华人作家最重要的精神栖息地和生存方式,他们以对传统语义符号的现代转换和对汉语释义方式、表达方式的探索求得自身异域的生存时,也参加了民族话语的重建,而华人新生代对汉语"纯正性"的追求,新移民作家的中文混杂化,作为他们回报母语滋养的生命形式,反映出母语在迁徙中与作家创作互动的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114.
儒、道文化的冲突与交融——郭璞人格简论王海青郭璞是两晋之交的重要作家。他虽然只活了49岁,但在他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中,蕴含着儒、道两股文化潜流的分支与交汇。他吸取了道家超脱思想的精髓,以类似道教中人的生存现状立身安命,而儒家文化作为一种内在的人格,始...  相似文献   
115.
立在新加坡河口的一座鱼尾狮,一直被人供奉为新加坡的象征。今天,这种象征更多地被赋予了文化意义,鱼尾狮身的“两栖性”,也许既包含着多种文化交汇的力量,也暗示着两难认同的文化困境。而这些无疑给新加坡华文小说的发展形态打上了历史和现实的烙印。季羡林先生在为新加坡作家陈瑞献在  相似文献   
116.
自我的变迁与意义的沉浮———读肖鹰的《形象与生存———审美时代的文化理论》李鲁宁1719年,丹尼·笛福发表了长篇小说《鲁滨逊漂流记》,创造了一个左手拿着《圣经》、右手拿着来福枪,独自在与文明世界隔绝的荒岛上建功立业的鲁滨逊形象;1762年,让·雅克·...  相似文献   
117.
试论朦胧诗的寻找主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朦胧诗的寻找主题作了阐述。文章认为,“寻找”,是笼罩朦胧诗派的独特意象,是连接朦胧诗人的共同情结,也是我们了解朦胧诗及其作者的一个重要支点。文章对朦胧诗寻找的内容、朦胧诗的社会历史意义及美学价值作了阐述  相似文献   
118.
试论马致远的“神仙道化”剧刘方政在北杂剧中,“神仙道化”剧作为一股创作潮流,马致远既是开山之祖,又是成就最高的作家,在其现存的7个剧本中,有4个是“神仙道化”剧,它们是:《马丹阳三度任风子》、《吕洞宾三醉岳阳楼》、《开坛阐教黄粱梦》和《太华山陈抟高卧...  相似文献   
119.
本文认为,强调批评的客观性和科学性,把握“特征的重要程度”、“特征的有益程度”和“效果的集中程度”三个具体标准,是泰纳的文艺批评论的基本内容。文章对此作了基本肯定的评介,并指出了它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20.
对古代文学遗产的研究,在本世纪伴随着社会的风风雨雨,道路虽不平坦,却也日新月异,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成果累累,不可胜述。如果稍加分析,可以说关于文学史实,即对作家的生平事迹、作品的写作年代、本事、版本方面的考察、辩证,比重较大,而对作品的思想内蕴、艺术特征的阐释、评论方面,论著数量不小,精深者却不多。这绝不是贬抑,说明这种情况是期望有更多更精深的论著问世。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其中也有合理性的一方面。这里不想做多方面的探究,只就个人近间考虑的一个问题,从文学理论和文学史即古代文学研究的关系上,谈一点不成熟的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