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1篇
  免费   2篇
管理学   1篇
丛书文集   165篇
理论方法论   15篇
综合类   6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27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6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11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6篇
  1956年   7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审美与犯罪:作为人生两极的考察──评陈炎、李有祥的《美学与社会犯罪》李鲁宁通常看来,审美与犯罪可说是两种有天壤之别的事物,美学与犯罪学作为对这两种社会现象的概括和把握,更具有迥然相异的范畴特征与理论形态,然而,如果深入下去,就会发现这两种一般被认为风...  相似文献   
132.
本来,关于现代小说的种种议论已经让我们的批评家和理论家们不知东西南北了,关于现实主义有边还是无边,关于魔幻为什么与现实主义媾合,关于现实主义怎样保证文学自律性的痛苦思索,的确使我们的批评家有点六神无主。不仅反映论不再万能,稳定的原型和结构被轻易地消解,而且即使郑重地宣布“作者已经死去”(对子那些出入高级社交场所的时髦作者来说,他们更喜欢这样的结论,因为他们的写作与社会效果不再有直接的联系了)也  相似文献   
133.
20世纪 80年代末期至新世纪初年 ,中国文学的叙事情感呈现出写物主义的倾向。理想的丧失导致了激情的消退 ,普遍的感伤与冷嘲使叙事主体采取冷漠的旁观 ,对现实采取不介入的态度 ,缺乏悲剧意识与批判精神 ;在情感修辞上 ,文学叙事从拟人与移情模式走向了拟物与泛情模式 ,主体与对象从“我—你”关系走向了“我—它”关系 ,变成了“物的文学” ;叙事情感的时尚化与消费化倾向 ,使真实的、自发的情感被反复复制的、类型化的情感空壳所取代。  相似文献   
134.
周来祥先生著述丰赡,我有幸拜读了他的代表作《论中国古典美学》,觉得很好读,很耐读。作为一部高层次学术专著,让人觉得好读,这是很不容易的,据我所知,不少学者对此表示了由衷的钦佩。周先生学贯中西,“积学成宝”,深思熟虑,形成了明确的见解和自己的理论系统,表述时,也就如数家珍,娓娓道来。作者厚积薄发,自当举重若轻,深入浅出,读者也就相应地不觉艰辛了。作者炉火纯青,“随心所欲不逾矩”,走笔如行云流水而“余味曲包”,读者也当如坐春风,如品清茗。中国古典美学奉清新雅淡、自然天成之美为  相似文献   
135.
什么是“有为”?什么是“无为”?我认为,从正统儒家的观点来看,所谓“有为”,是指知识分子通过对宇宙人生的真理的不懈追求和把握来充当社会的良知。《论语》的字字句句都渗透着对上参天地(闻道、弘道),下为社会良知(达到仁、智、勇的无忧、无虑、无惧的境界)的追求。所谓“无为”,就是指不耽于功利的目的,不为外物所羁绊,不沦为工具和奴隶。  相似文献   
136.
现代作家的留学背景是现代文学研究中值得高度重视的一个课题。留学海外不仅使这些作家精神世界发生重大变化 ,而且赋予他们一种极为可贵的追求真理的渴望、独立思考的勇气和改造世界的热情 ,他们往往具有强烈的开创意识 ,并为此进行了有目的、有计划、有力量的准备 ,最终留学群体以各自的努力为现代文学的开创做出了决定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7.
舞台小社会,社会大舞台.今天,从社会的角度研究舞台的论著已是汗牛充栋,而从舞台的角度研究社会的论著却寥若晨星.从这一意义上讲,朱兰芝著《领导角色》确乎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我们的缺憾.作者选取了一个独特的视角——把领导人物当作角色,或者进一步说,当作以社会为舞台的演员——进行研究,从而判定其所应具备的审美人格.这是一个新颖别致的舞台,在这里,无论是巨擘独裁者还是七品芝麻官,都必须粉墨登场,在众目睽睽之下被作者以审美的目光品头论足一番.它展示给人们的既不是莫名其妙的敬畏,也不是装腔作势的批判,而是艺术家所特有的审美的静观.这里是一个个古老而又新颖的故事.——从母系社会生殖崇拜的角色,到父系社会力量崇拜的角色,再到近代、现代  相似文献   
138.
本文提出了跨文化比较批评的理论模式。这种批评的前提是对文化要素的正确理解。作者结合中西方文化哲学基础和文艺创作中的美学思想等,从作者的宇宙观、审美偏爱、形式内涵和象征分析等四个方面,论述了建立跨文化比较批评的可能性。由跨文化比较批评所引至的文化交流不再是用一种文化形态去说明另一种文化形态,而是在互相尊重和互相容含的前提下对双方形态做寻根了解,并用彼此价值观念的对比和融合来表现彼此的不足和局限,达到人类自我克服、自我完善的极境。  相似文献   
139.
需要从认清学科特性着手谭好哲近年来,在人文科学研究中存在着许多困惑,究其根由,对学科特性的认识不清无疑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明确学科特性,既是人文科学研究中主体思维的一个先在出发点,也是学科建设中的一个理论生长点。那么,人文科学的学科特性究竟何在呢?迄今...  相似文献   
140.
新时期伊始的中国诗坛,出现了这样有趣的现象:历史向前狠狠地跨出了一大步,却发现仍在过去的一个起点上。我们曾多少次地呼唤现实主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革命的现实主义,原来它却早已离我们而去,十年动乱带给我们的只是一些虚假的粉饰生活的作品。感谢“四五”天安门诗歌运动,彻底揭穿了这些打着现实主义招牌的赝品,以血和泪刷洗了受玷污的诗坛,一个新现实主义的诗歌大潮在中国大地上涌起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