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1篇
  免费   2篇
管理学   1篇
丛书文集   165篇
理论方法论   15篇
综合类   6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27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6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11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6篇
  1956年   7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形容词的重叠构形试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形容词的重叠构形试析杨振兰本文讨论形容词的重叠问题,基于以下几个前提。第一,所谓“重叠”是指重叠构形而非重叠构词。如“漂漂亮亮”与“花花绿绿”,同是两个音节分别重叠,但前者属于构形形态,而后者则属于构词方式,前者才是我们所要探讨的。这不同于诸多谈论形...  相似文献   
82.
鲁迅是近代中国最激进的反传统主义者,他对传统文化的憎恶以及对传统罪恶揭露之深,使张扬“全盘西化”的胡适都为之黯然失色。鲁迅猛烈抨击“礼教与家族制度”的罪恶,揭露国民的奴隶性格,他认为中国文明就是一席吃人的筵宴,中国历史是“想做奴隶而不得”和“暂时做稳了奴隶”这两个时代的循  相似文献   
83.
所谓情节中的偶然因素,是指情节发展过程中意外出现的影响情节发展的偶然事件,即我们平时所说的“巧”。俗话说,“无巧不成书”,情节中的偶然因素是文学作品中故事情节的重要组成部分,设置巧妙的故事情节也是情节提炼的基本规律之一。然而,自从那些胡编乱造的侦探小说、荒唐离奇的凶杀小说铺天盖地后,情节似乎成为创作的大敌,偶然因素更被视为歪门  相似文献   
84.
(一) 艺术批评以艺术欣赏为基础和环节。艺术创造到艺术社会职能的实现要以艺术欣赏为环节,艺术创造到艺术批评也要以艺术欣赏为基础。对理论著作、科学著作的批评,可直接对其著作的内容进行理性分析,无需经过欣赏的中介,而艺术批评或者说与科学批评相对的审美批评则根本不同。审美批评必须建立在对艺术品审美感受的基础上,必须以艺术欣赏为中介。因为艺术作为美的一种形态,是不能直接用抽象理性把握的,而只能用审美观照和情感体验的艺术欣赏,才能准确、恰当、细致地把握艺术在生动丰富的感性形式中的理性意蕴。失去了艺术欣赏的基础,就失去艺术对象的特征,艺术批评也就变为一般的理论批评,而不成其为审美的批评了。  相似文献   
85.
明后期至清中叶诗坛上,性灵派与神韵派的主张似乎比较接近。两派都反对模拟,倡 写性情,在强大的复古潮流中别树旗帜,另开法门,所以人们往往较多地注意两家与格调 诸派的对立而忽视了彼此的真正差别。还有认为两家具血缘关系的:“神韵之说,原是从性 灵说转变得来的。”①这实在是一个误会,其实它们之间的差距并不亚于各自与格调派的 对立。为了搞清楚这一点,有必要将性灵与神韵作一番比较,以助于我们更准确地把握两 家的创作主旨,进一步理清明清诗歌发展的脉络与流向。 一、两种主观真实 性灵派的所有主张都建立在求真的基础上,真实观是性灵…  相似文献   
86.
文学批评家的心理活动是一种在欣赏基础上的理性化符号传达和二度创造的过程,其特征表现在审美体验、审美意向、意义表现三个方面。批评家的审美体验贯穿于从审美感知到艺术理解的过程中,这种体验是一种多元体验,它综合了批评家对对象的全部认知和理解。批评家的审美意向性活动突出了批评对象的特征,它通过简化行为和强化行为两种方式实现了批评活动在批评主体与对象间的连接。批评家的意义表现行为体现于从意蕴领会向理性表述的转换活动中,以“事实性描绘”和“表现性描绘”的手段显示了文学批评的理性整合力和审美创造力。  相似文献   
87.
摄取文学的文化精魂山东大学中文系教授高旭东研究问题的方法与尺度必须与研究对象相符。当年在西方,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人们以为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能够“放之四海而皆准”,左拉就充满信心地想以科学试剂来分解人的情感。后来人们才发现,用自然科学和逻辑分析的方法...  相似文献   
88.
一视角和判断标准的变换会带来判断的歧异。人们在谈论变态心理时,总是基于自己预设的界定和规范,以致于自说自话,言人人殊。寻求一个普适标准的企图似乎是一种徒劳,因为并没有一个恒久的标准自足地存在着。尽管如此,确立一个宽泛的弹性标准仍是必要的。因为变态心理和常态心理二者相辅相成,中间没有一条明确的界线,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所以变态心理的确认和界定必须是辩证的,必须借诸如下的对立:物理/心理;日常/艺术;正常/病理;历史/当下,才能更周备地涵  相似文献   
89.
“美是什么”——这是千百年来哲人们争论不休的美学命题。当代西方美学家们业已经受不住百思不得其解的困扰,纷纷绕过它,构建自己的体系去了。但是离开这一基本的逻辑起点,任何体系都是虚弱的,它是种子,包含着大树,它是细胞,包含着全部生命。不论怎  相似文献   
90.
引论确乎可以说,我们常见的文学史,大抵是作家作品的编年史著作.人们对史的线索性了解当然有赖于编撰者的辛劳勾勒,但似乎更在乎人们对史本身所包含的来龙去脉的朦然领悟.那么,中国文学发展的规律是甚么?我认为,是作家主体与其作品所包蕴的美赋予中国文学以内在的规律;文学发展的线索乃是由它所含的美勾划而成.我们称这种美为艺术精神.而美究竟是甚么?我以为,美是由乎人类实践的自由的感性汇聚,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社会人的“五官感觉的形成是以往全部世界史的产物.”因之,美随着人类历史而不断发展.美是感性的,是“人的内在尺度”(马克思语).“这当然不是个别主体单纯的随意性”,而是说美作为人类社会性历史性的本能通过“感性个体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