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篇
  免费   4篇
管理学   1篇
丛书文集   27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48篇
社会学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61.
四川省广元市嘉陵一中九年级(5)班原是一个让很多老师感到头疼、束手无策的班级,班里的男生大大多于女生,使得班级气氛过于“活跃”,学生迟到、早退,上课时随意说话、打闹、欺负女生、离开教室等对这个班而言都是再平常不过的现象。加上地震带来的影响,孩子们行为偏差和退化严重。在这个班,上课带书的学生少之又少,上课时主动拿出课本的不超过5人,教室里垃圾成堆,还有学生击打和踢踹板房教室的墙壁。  相似文献   
62.
货真价实、秤平尺足是我国各个历史时期商业道德的基本内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商业道德的本质特征;热爱商业、忠于职守、一心为公、不谋私利是计划经济时期商业伦理规范的特点;诚实守信、货真价实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商业伦理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63.
辩证思维是创新思维的实质和基础,人们在创新活动中所使用的许多思维方式,其实质就是辩证思维在人的心理活动的不同侧面、不同层次、不同状态下的体现;人们在创新思维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挑战权威、超越自我、打破常规、标新立异等精神状态,要靠辩证思维来孕育、激发和强化.  相似文献   
64.
65.
深刻论述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实现人自由全面发展的核心价值目标的重要体现;明确指出在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必须走出若干理论认识误区;着重提出"国民幸福指数"是全面衡量和谐社会的最重要指标;初步探索"国民幸福指数"的构建.  相似文献   
66.
67.
“和谐”是社会实践最基本的“人和”环境的客观需要;也是形成“和谐文化”并指导人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的根本前提;同时也是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一个社会的和谐在本质上体现为一种和谐的文化精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需要以“和谐文化”为基础构建和谐社会。“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本质要求。  相似文献   
68.
重庆城市新贫困人口呈上升趋势,了解这一群体的生存现状,尤其是他们的就业和收入情况具有一定现实意义。从实际调查数据分析显示,这一群体就业状况不容乐观,受其直接影响,他们收入渠道单一,总的收入状况较差,而且群体之间收入状况存在一定的差异,客观存在解困脱贫的压力。  相似文献   
69.
贫困问题一直是人类社会发展至今的一个普遍现象,而贫困产生的原因来自多个方面。从把贫困归结于贫困者本身,到将贫困作为社会和经济结构变动的结果,人们对贫困的认识无疑在一步步深化。与此相适应的是反贫困思想的转变。从单纯的实物及服务救济到今天帮助贫困人口的真正自立,中国扶贫思想经过了一个由救济式到开发式的转变过程。但是这并不是说救济式的扶贫方式从此便被遗弃。由此通过分析指出,实行以开发式扶贫为主,救济式扶贫为辅的措施,才能真正的帮助贫困者摆脱贫穷的困扰。  相似文献   
70.
科学发展观从本质上说是认识和解决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系列矛盾问题,《论十大关系》就是阐述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十大矛盾.经济建设和政权建设问题是《论十大关系》中蕴含科学发展观思想的两条主线;"以苏联为鉴"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蕴含着"以人为本"的思想内核;处理好"综合平衡"、"统筹兼顾"的发展关系蕴含着"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思想雏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