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4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3篇
民族学   4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168篇
理论方法论   40篇
综合类   208篇
社会学   5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40篇
  2011年   41篇
  2010年   43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36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许宏香 《江淮论坛》2006,(4):188-192
感官用语在中国古典美学的脉络里是极为常见的现象,但这些现象的系统研究还处于筹备阶段。本文首先介绍感官用语的概貌,然后由总体到局部的内在逻辑分五个层次深入论述感官用语对于中国古典美学范畴研究和美学史写作的重要意义及可行路径,并强调在感官与审美、感官用语与美学范畴、日常语言与批评语言的现代研究意识平台上,结合感官用语的文化言说语境,凸显范畴的闭合或者开放性质,进行有对接意义的古典美学资源清理和现代阐释。  相似文献   
132.
围绕"如何建设现代性社会伦理"的问题,"五四"伦理思潮提出了很多伦理主张,但也存在诸多局限和缺陷。只注重道德行为模式的提供,却缺乏行为背后的人性机制的关怀;只唤醒了人的"个体愿望",却未能培养支持这愿望的"个体理性"。这些局限和缺陷都导致了"五四"伦理启蒙的挫败,对于当下的道德建设也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33.
徽州独特的地理、人文环境是徽州进士崛起的文化土壤.徽州进士的空间分布极不平衡,这一特点从宋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独特的地理位置、发达的商业以及尚文重教之风气成就了婺源籍进士在徽属六县进士中的魁首地位.在姓氏分布上,汉至隋唐时期从中原迁徙而来的大姓名族占据垄断地位.这些特点折射出徽州经济、教育以及地方宗族制度的历史风貌.  相似文献   
134.
《江西社会科学》2015,(1):131-135
19世纪后期,京剧进入上海以后,受到上海工商业社会的影响,面对观众趣味求变的现实,逐渐改变传统表演的固有模式,在题材思想、表演技巧和舞台道具等方面大力改革创新,形成了"海派京剧"。海派京剧改革的趋向之一就是思想的现代性和题材的现实性,从而产生了大量的时装戏。清末民初海派京剧中的时装戏,是上海都市新文化的体现,其社会价值和历史意义不可小视。  相似文献   
135.
程彦霞 《船山学刊》2008,(4):143-146
西汉四言宗庙郊祀歌有楚辞之风、劝谏之意,东汉以后此类诗走向僵化,成为一种纯粹颂美的赞歌:文人抒情言志诗则因儒家思想的崩溃走向新生,成为一种可以自由抒发的诗体;称誉应答之诗则因为东汉之末品评之风的流行而开始兴盛,这些变化深刻地反映了四言诗从政治和儒家思想的附庸走向独立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6.
查清华 《学术月刊》2012,(4):108-114
僧诗和诗僧肇自江南,盛于江南,成为江南文化的一大特色和亮点。江南僧诗多以意趣取胜,清幽高逸,自在自然,迷心顿悟,万法皆空,常显出凛然的气骨,豁然的心胸,超然的精神,亦常有一种明丽,一种愉悦,一种活泼;其表达方式,借助江南山水风物,寓人心于物象,寄无相于现相,近而不浮,远而不尽,使人能触摸虚空,目击道存。江南僧诗亦常抒世俗情怀,对爱情的咏叹多用乐府体,这是江南民歌的历史传统,也是出家僧人的抒写策略;而抒发强烈的怀母情感,主要与江南区域地藏王菩萨崇拜有关;僧诗抒写友情,尤其对生离死别的理解,则见出江南僧人的文化性格。总体看,博学重教的区域传统造就江南诗僧的文化素养,审美主义的人文习尚引领僧侣的诗歌爱好,钟灵毓秀的山水自然提供艺术体验的最佳对象,活泼自在的生活情调使僧人的社会交往呈开放性特征,社会经济的发展加深了江南佛教的世俗化程度:正是江南区域的文化个性和现实生态,铸就了江南僧诗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37.
根据"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中1985—2010年有关数据,第一次以国内研究明清小说权威期刊发表的论文作为研究样本,考察《明清小说研究》的发文概况、主要作者、高被引文章和作者、研究热点等内容,从实证研究的角度对我国明清小说研究的一次学术史梳理,展示我国明清小说的研究现状,提出未来我国明清小说研究的期待。  相似文献   
138.
现代文学史研究中存在一种误读现象,认为"人生论"与"实践论"构成20世纪前期中国文艺创作与审美文化建设的主线。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看,"人生论"与"实践论"都是"五四"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革命时期产生过重要作用。但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进程,"人生论"被边缘化为文人的见解和大学的讲义;"实践论"则内涵大变,从鼓吹新文化的宣教工具演变为投身革命斗争的武器,前后"实践论"也不属于同一范畴。"人生论"与"实践论"都不是贯串20世纪前期中国审美文化发展的主线,这是由中国社会现代性跌宕曲折的进程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39.
日本江户后期至明治初期的汉诗坛上曾兴起过一股艳诗创作的风潮,其中泽井鹤汀的《吟香集》是颇具代表性的一部著作,该集收录了其早年的艳诗,然而鹤汀后来诗风的转变又使得他对这些诗作及其自身形象表现出了否定的态度,使得《吟香集》呈现出一种复杂的意义指向.然而,伴随着艳诗创作之风的进一步兴盛,鹤汀作为艳体诗人的形象已完全确立,甚至还被视为了明治前期诗坛领袖森眷涛的引导者,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其在江户明治诗风演变背景下的诗人形象及其地位乃是人们期待及阐释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0.
上世纪70年代末,东亚汉文小说始为中国学界关注.80年代以来,域外汉文小说研究渐渐成为中国学者关注的焦点,海峡两岸的一大批学者从文献整理、文本研究、文化研究等多方面探讨这一课题,取得了一系列引人瞩目的学术成果.通过对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东亚汉文小说的主要研究成果略作概述,考察其整理研究的现状,可以深入地阐释东亚汉文小说研究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