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4篇
管理学   2篇
丛书文集   22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17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是激活传统文化生命力的根本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刚需。毛泽东对传统知行观的知行范畴、知行主体、知行关系以及认识过程进行了创造性转化。之所以能够实现对传统知行观的创造性转化,主要是由于革命斗争的现实需要促使他思考传统知行观存在的弊端,近代知识分子对知行观的探讨为他实现创造性转化提供了启发,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他实现创造性转化提供了指引,自身学习和革命实践经历为他实现创造性转化奠定了基础。系统诠释毛泽东对传统知行观的创造性转化,对新时代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具有重要启示,即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注重以时代诉求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科学指导以及重视推动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  相似文献   
32.
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从理论依据来看,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源自无产阶级历史使命学说的奠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的浸润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指引。从发展脉络来看,要以百年历史为主线,将共产党人践行初心使命的逻辑走向置于“站起来”“富起来”和“强起来”的时代境遇中进行剖析。从经验启示来看,新征程上继续践行初心使命要坚持党的领导,确保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武装全党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筑牢党的群众根基;推进自我革命,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发扬斗争精神,为践行初心使命夯实精神基础;完善和发展党内制度,深入推进制度治党。  相似文献   
33.
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定位,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强调的是马克思主义在指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有效运用特别是创新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强调的是马克思主义在破解21世纪人类社会的问题挑战与把握世界历史的发展大势中的有效运用特别是创新发展。这一双重定位既有所区别,同时又相互包含、内在统一,双维呈现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返本开新、守正创新。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另外双重理论定位。文化侧重价值理念与思想观念,精神侧重心理状态与意志品格。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对两者的自觉传承与创新转化,把两者都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时代高度。这一过程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结合的过程。而新时代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的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34.
黑格尔认为,相对贫困是个体自然差异的外在表现,无法被消灭。绝对贫困是个体脱离分工体系后的遭遇,导致了社会解体,必须予以消灭。遗憾的是,慈善事业、社会救济或通过惩戒逼迫贱民成为劳动者等方式,都无助于消灭绝对贫困,消灭现代社会成了维护现代社会的唯一方式。黑格尔陷入了困境。马克思否定了黑格尔的逻辑前提,认为相对和绝对贫困都是阶级压迫的产物,批判了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依据唯物史观,指出贫困问题得以解决的历史必然性。马克思也克服了黑格尔的资产阶级立场,指出随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进步,劳动者在“阶级意识”的作用下,能够通过革命消灭阶级压迫,改变自身贫困境遇。同时,在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个体自然差异将无法成为个体获得财富多寡的最终根据。马克思超越了黑格尔的困境,彻底解决了贫困问题。  相似文献   
35.
36.
如何认识和处理民主集中制中的民主与集中的关系,是一个现实实践的难题,也是理论研究的重大课题。着眼于马克思主义党的组织原则和制度建设的思想进程,结合民主集中制的实际运行过程,可以清晰地认识和把脉民主和集中关系的演进发展及其运行中的偏差症结:马克思、恩格斯把民主和集中两方面都纳入民主制范畴;列宁创建的民主集中制明确规范了民主和集中的关系;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是对民主和集中关系做出的最为科学的阐释;检视民主集中制实践中发生的问题,都与背离民主和集中的关系有关,应予纠偏矫正。  相似文献   
37.
程静  施红 《新疆社会科学》2024,(2):132-139+150
城乡发展不平衡是缓解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要面对的重要现实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城乡关系理论科学论述了城乡关系运动发展的规律,指出了消除城乡分离和对立的实现条件,为我国破除城乡发展不平衡难题提供了指导。坚持城乡融合发展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体现,具有理论、历史和实践三重逻辑,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城乡关系的必然选择。坚持城乡融合发展遵循人民利益至上的基本价值取向、促进城乡居民共同富裕的基本要求、增强发展整体性和协调性的基本原则,以及循序渐进、逐步实现的基本方法。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就要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推进城乡经济高质量发展、发挥科学技术的重大作用、创造和谐美丽的城乡人居环境。  相似文献   
38.
“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提出的一个重大概念,也是我们党第一次以“世纪”为尺度命名党的创新理论。分析研究21世纪马克思主义,首先要理清“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若干元理论问题,诸如何谓21世纪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何以被冠名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对象有什么新特点,如何理解21世纪世界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谱系与理论源流,21世纪马克思主义在学术史上有何重大意义等关键问题,这对于我们研究21世纪马克思主义具有基础性意义。  相似文献   
39.
随着中国经济稳步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高,对外开放力度不断加大,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却未得到足够重视,享乐主义等负面价值观不可避免地对社会经济发展造成冲击,亟须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坚定文化自信,强化理想信念。同时,社会意识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倡导的正能量、正价值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能够起到有力的助推作用。“讲仁爱、重民本”的思想有助于深刻理解和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进“四个全面”布局,开展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打造有为政府;“守诚信、崇正义”的思想有助于建立有效市场,加强市场经济体制的法治化、制度化建设;“尚和合、求大同”的思想有助于推动市场经济体制的制度型开放,构建新发展格局。基于上述结论,建议与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紧密结合,统筹处理“守”与“变”和“中”与“外”两组关系,抓好中小企业人员、基层官员、青年学生等三个“重点群体”,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推中国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相似文献   
40.
所谓历史主动,是指中国共产党基于自觉的使命意识,以高度的主体能动性把握历史规律,在准确判断、分析主要矛盾,明确认知、理解时代课题,积极应对、化解风险挑战,主动利用、创造历史机遇中顺应历史大势,引领时代大潮,从而更好推进自身使命的承担与实现。中国共产党之所以重视、强调历史主动,归根结底是由于中国共产党是典型的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使命承担的价值主动、问题导向的意识主动、把握规律的理论主动、谋篇布局的规划主动、贯彻落实的实践主动这五个环节构成一个逐步递进、环环相扣的有机整体,使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主动得以全方面地立体地呈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