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6篇
  免费   3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24篇
理论方法论   5篇
综合类   92篇
社会学   5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1.
江庆心 《学术论坛》2005,(6):168-171
大学英语教学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科学文化素质和人文素质并使其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结合大学英语教学内容中的多元文化及背后的多元价值观和学生对多元文化及价值多元理解的事实,教师应当将对学生的价值观引导有机融于语言和文化的教学整体过程。为此,大学英语教学对学生价值观的引导,应当遵循:尊重以求理解的态度原则、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性原则、多元对话的交通原则和以分析、批判性思维能力为目标的实践原则。  相似文献   
12.
爱伦.坡被誉为美国的第一位唯美主义作家,而王尔德则是继佩特之后英国19世纪末唯美主义的集大成者。虽然生活于不同年代、不同国度,二人的唯美思想却不乏共通之处。首先,二人均维护艺术自主性,强调艺术独立的品格。其次,二人均推崇想象力和虚构,反对艺术直接呈现生活。在创作审美兴味上,均呈现出反平庸、反平淡、精雕细琢的唯美诉求。但因师承渊源、宗教色彩及表达方式等方面的差异,二人的唯美理念又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3.
法国思想家乔治·巴塔耶把文学创作看作是实践其哲学理论的一种手段。在提出了"多余"观并对其进行了理论论证之后,巴塔耶还尝试借助文学手段来拓展生命的"多余"体验。我们将在本文中讨论在巴塔耶眼里,文学虚构的意义和功能,以及巴塔耶文学创作的风格与"多余"观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论述类型—逻辑语法的句法特色———兰贝克演算。兰贝克演算是对由爱裘凯维茨和巴—希勒尔所创立的经典范畴语法的改进和发展,其表述有多种形式,重点论述在实践中应用广泛的根岑风格的兰贝克演算。  相似文献   
15.
随着环保意识的高涨,生态文学、生态旅游当前日益受到关注。通过风景审美与生态审美的对比,指出生态审美是一场美学变革,深刻影响了生态旅游的发展。溯源了美国生态审美的肇端——边疆传统,选取梭罗、缪尔、利奥波德、爱德华·艾比等影响力较大的美国生态文学作家为研究对象,兼及其他生态文学作家,从"荒野成为家园"、刀下救荒野、多样和谐之美、空间之美、广义荒野等几方面,梳理美国生态文学对美国生态审美和生态旅游的影响。最后浅析其对中国生态旅游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以威廉·华兹华斯为代表的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强调诗人的情感在诗歌创作中的作用,新古典主义重视的理性在诗歌中被放逐,华兹华斯尤是如此.虽然诗人自言自己并无系统理论主张,但他说若读者有心,自会发现其中的系统性.无论是诗歌创作还是诗人定位方面,华兹华斯都有别出心裁之处,其思想上可溯源到莎士比亚、弥尔顿的启示,下可感受到他对拜伦、雪莱、济慈等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及丁尼生、布朗宁等维多利亚时期诗人在诗歌创作方面的影响.他定义诗人的特质、职责等异于常人之处.其中,"沉默的诗人"是其诗论及诗人论的一部分,但是很少得到重视,所以是本文重点阐述之处.这个概念灵感源自诗人颇具诗人气质的弟弟约翰·华兹华斯,并且在诗人的诗歌创作中均有类似的形象.本文阐释了这一概念的来龙去脉,分析了该概念在其诗歌创作中的体现及该概念对当下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作家生态研究是以作家为中心的原创性的理论建构。作家生态研究的理念是:作家是一个处于生成系统中、不断建构中的角色。作家生态指作家孕育、成长、发展和接受的全过程,具体内容包括四个方面:作家角色论、作家生成论、作家创作论和作家接受论。四个方面的相互作用构成完整的作家生态系统。作家生态研究是针对作家与文学的现状进行的理论回应和可能性解决方案的探索,既有理论启发性,又有很强的实践性。  相似文献   
18.
19.
20世纪70年代,翻译研究领域出现了"文化转向",翻译主体研究得到了应有的尊重和重视,译者文化身份和译者主体性得以彰显。本文通过对莫言长篇小说《红高粱家族》英译本的研究,探讨了葛浩文译者主体性在文本选择、文本解读和翻译过程三方面的显现。在"文化强国"的战略背景下,译者主体性的和谐发挥将为中国文化海外传播带来十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中国的传统节日有着完整的节日仪式。但在当代,由于历史、社会等诸多原因,节日中的仪式变得越来越简化,有的甚至遗失。而仪式的缺失是一种精神和传统的缺失,是一种生活方式的缺失。恢复并重建节日的仪式需要从完整性、创新、媒介和国家传播这几个方面进行。对仪式的重建就是对公共生活的重建。保护好仪式就是保护好传统节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