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6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3篇
管理学   4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4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78篇
理论方法论   19篇
综合类   119篇
社会学   1篇
统计学   2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36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从根本上说,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崭新的世界观,世界观是全部马克思主义的基础。因此,要学好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就是要以世界观为切入点阅读马列经典,这样才能达到对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理解。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是研读马列经典的主轴。学好经典著作是我们党的“看家本领”,但是,要学好马列经典著作,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反对“只言片语”,抓“精神实质”;系统而非零碎、实际而非空洞地学;始终坚持为“自己弄清问题”而学;提升读书境界,把学习经典养成生活方式。正确处理好文本和历史的关系、矛盾与范畴的关系、主题和话语的关系以及词句和精神实质的关系是研读马列经典著作时应当遵循的方法论原则。  相似文献   
92.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社会发展的加速,各种矛盾日益凸显,成为影响我国社会和谐的突出问题。我国现阶段的社会矛盾,总体上仍然属于人民内部矛盾。当前,我国社会矛盾呈现出冲突群体化、政治化倾向明显、解决方式复杂化、网络推助扩大化等新特点。要正确处理好当前我国社会矛盾,必须发展生产力,重视解决民生问题;建立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完善保障体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进一步推进科学立法和民主立法;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努力消除官僚主义;加强对网络传播的管理,健全网上舆论引导机制。  相似文献   
93.
推行“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政策不仅能够增强制度稳定性,提升农民对土地预期,发挥更好的激励作用,还可为未来的政策调整和制度变革预留空间。但这项政策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再延长30年是沿用第二轮的承包关系,不重新分地,还是再延长30年,按照农村人口的变化结构,合理调整承包关系重新分地?为科学解决这一问题,未来实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政策,应慎重考虑土地政策的“公平”与“效率”问题:科学处理好“生不增死不减”问题、“土地确权”历史问题、“三权分置”的土地流转问题并及时答复农民未来土地政策问题。同时,应在未来5年时间内,从“筹地”“筹钱”“筹股”“筹业”“筹保”五个层面做好配套工作,保障“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政策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94.
95.
96.
97.
党的二十大再次强调“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问题。“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意涵着精神力量的发挥具有更大的主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这是习近平总书记总结百年奋斗历史和面向未来而提出的重要科学论断。这一科学论断既有理论的深度、历史的厚度,又有实践的广度。从理论上看,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从历史上看,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取得辉煌成就的重要密码;从现实来看,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从理论、历史及现实三个向度深入探讨这一科学论断,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和把握其丰富内涵、历史发展和重要作用,在实践中更加重视精神力量的主动发挥,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和主体力量保障。  相似文献   
98.
在“天下”体系中,中央对边疆一直延续着一种忧患意识,这一意识无形中建构了中央与边疆的“区隔”。伴随着清代天下观的转变,这种区隔转变为一种融合。边疆在空间划分上呈现出从界线模糊到边界清晰的特征,在治理上呈现出从拱卫中央、维护统治到维护“国家主权完整”目标的转移,清代从而完成从“天下”到近代“国家”的转变,其边疆治理呈现出陆海兼顾的企图以及维护国家主权的倾向。在清代面临边疆危机的同时,中国边疆的近代化历程也由此展开,这一历程始终伴随着根植其中的“大一统”理念,并作为中华民族的黏合剂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9.
100.
后现代主义信奉者断言,世闻本无真理,由此断言历史研究者也不可能找到真理,并进而否定唯物史观揭示的真理.对此,作者认为必须明确真理本是对事物本身具有的内在规律的认识,人们认识的规律实际上有两类:一类是"单层面"实证归纳性的"重现律",另一类是把"因"和"果"两个层面的事实联系起来归纳得出的"因果律".前者只具有或然性,后者才具有普遍有效的因果必然性.马克思揭示的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是普遍有效的因果必然性规律,但长期被误解为仅仅是某几种社会形态递进规律,实际上就是把只具有或然性的"重现律"误认为普遍有效的"因果律";当人们以那种被误解的"普遍规律"去同具体的历史事实比对,一旦不能完全对上号,就否定唯物史观揭示的普遍规律.实际上,这并不是唯物史观的错,而是误解者和否定者的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