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6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5篇
管理学   3篇
民族学   19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427篇
理论方法论   66篇
综合类   281篇
社会学   8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39篇
  2014年   52篇
  2013年   71篇
  2012年   80篇
  2011年   86篇
  2010年   67篇
  2009年   67篇
  2008年   76篇
  2007年   80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41.
义和团运动对晚清的漕粮运输产生了重大影响.首先,义和团运动爆发后,八国联军侵华,占领津京等地区,慈禧太后挟光绪帝出逃,导致漕粮海运中断,并转而将部分漕粮向山西、陕西运送.其次.义和团运动被镇压后,朝廷被迫与联军签定<辛丑条约>,偿付巨额赔款,清朝的财政体系完全崩溃.为筹措赔款,清廷不得不颁布"漕粮改折诏".虽然江浙后来又恢复本色100万石,但漕运制度已经遭到致命打击.再次,为节省费用,清廷开始采纳铁路剥漕的方式,结果成为继轮船之后,漕粮运输工具史上的又一重大突破.简言之,义和团运动是晚清漕粮运输的转折点.  相似文献   
42.
蒋重跃 《求是学刊》2007,34(3):128-131
所谓正统观,在古代中国,指的是关于天下最高统治权之合法性的观念。“正统”(关于“正统”一词的含义,可参见拙作《五德终始说与历史正统观》,载《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04年第2期)一词出现较晚,大概是在汉代,但关于天下最高统治权之合法性的思想,据可信的资料,则可以追溯到殷商时代,《书》、《诗》中的天命思想是其代表。一研读今文《尚书》,可以看到,在商代,就有王朝合法性的意识形态,那就是最高统治的合法性可以溯源于天和天命的思想。《盘庚》三篇是关于商朝迁殷过程中商王盘庚对部众的几次训话,以文告的形式保存…  相似文献   
43.
《国朝典汇》是明代万历年间学人徐学聚编纂的一部本朝典制体史著。在《国朝典汇》中,徐学聚在继承传统典制体史书基本框架的基础上,综合会典、会要二体,突出典制特征,兼采纪传、编年、纪事本末等多体之长,其编纂特色已表现出新综合体的雏形。  相似文献   
44.
毛奇龄<白鸯洲主客说诗>一书的内容,历来被认为只是辨"淫诗"、"笙诗"二端,且持论多有偏颇,因而本书的内容和价值一直未能受到人们的重视.实际上,毛氏此书在论辩"淫诗"、"笙诗"的过程中,涉及到中国<诗>学史上一些重要的理论问题,并多有创见,其中有些至今仍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45.
在中国当代史研究领域,新中国建立初期的政权建设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学者的关注.大量档案史料的解禁是开展这种研究的原因和动力.由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独特道路和方式,以及农村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46.
在近代英国,针对过多犬类对于公共健康、财产安全、狩猎法维护与济贫等造成的问题,民众与政府在犬类管理上经历一个由屠杀到征税的过程。对犬类征税旨在限制其数量,但是也引发了持续整个18世纪的争论。在国家权力限度、狩猎法改革、公共道德改革等方面的争论反映出养犬长期成为英国社会问题的归因指向。直到18世纪下半期,动物主体权利的主张开始出现,犬类地位上升,养犬才由多余成为必需。1796年《犬类税法》的通过以立法的形式肯定了这种变化,从而保障了英国普通民众养犬的权利。  相似文献   
47.
清末新政的重要内容是教育改革。作为与西方文化交流的前沿,口岸地区的教育现代化开始加速推进,大量的新式学堂在这一时期成立。口岸地区的新式学堂在课程设置、师资情况及办学经费来源方面,都表现出了与内地不同的特点,外国势力的影响得到充分体现。外国政府及教会势力的介入,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口岸地区新式教育的发展,推动了中国教育现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48.
王子今 《人文杂志》2007,(5):134-139
从汉代政治生活中,可以看到执政者"得民和"意识的深刻影响。循吏的表现,是这种政治理念的实践。"召公之政"、"召公之风",在汉代有相当高的社会知名度,有相当强的文化影响力。司马迁在《史记.燕召公世家》中将召公治民成功的成就概括为"召公之治西方,甚得兆民和",它与汉碑文字遗存所见"得众兆之欢心",意义是相近的。汉代文字遗存所见"宜民和众",可以理解为这种原则的解说。"得民和",成为当时理想行政的一种目标,其核心追求是"和"。所谓"上下和合",与儒学政治原则相符合,也是大一统体制下政治经验的总结。在《急就篇》和《焦氏易林》等文献中,体现了这种政治文化理念在当时的普及程度,也曲折反映了较广阔社会层面的政治要求。  相似文献   
49.
王志刚 《河北学刊》2007,27(1):105-107
本组笔谈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所取得的理论成就进行了探讨.李根蟠认为,中国的"封建地主制"理论的提出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取得的一个丰硕成果,它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封建观的新发展,在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史上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陈其泰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关于民族理论问题的研究与探讨取得了重大成就,主要表现为:关于历史上民族关系的主流问题、对中国史范围的处理和历史上民族统一的不同阶段问题以及"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理念等方面基本达成共识.张越认为,在中国历史发展阶段的探讨过程中,唯物史观所起的作用重大,意义深远.王志刚认为,"五四"时期形成的唯物史观传播热潮具有三个显著的时代特点:即力求对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基本理论进行系统介绍和全面理解;运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开始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创建工作.张利认为,范文澜在历史评价问题方面贡献良多,主要体现在:以历史主义原则评价历史人物;从加强各民族团结友好的高度评价历史上的民族关系;以一种中国史与世界史联系的眼光对历史演进的一些重要问题加以评析,揭示其本质.张剑平对新时期以来中国史学界在历史认识论和方法论研究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进行了探讨,提出了自己的一得之见.许殿才从唯物史观与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历史地位、如何运用与发展唯物史观以及史学与现实的关系等四个方面,对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在发展过程中所取得的理论成果进行了阐述.邹兆辰则认为,在中国史学理论水平的提高过程中,善于分析与借鉴,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50.
民国时期的婚姻转型在农村中有所体现,但农村婚姻行为中的大量陋俗成了婚姻转型的障碍,尤其是早婚、重财、再嫁难、买卖婚姻、陋婚等一系列陋俗成为当时华北农村婚姻的组成部分,而剔除这些陋俗就成了民国农村婚姻转型的重点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