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7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5篇
管理学   3篇
民族学   19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428篇
理论方法论   66篇
综合类   281篇
社会学   8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39篇
  2014年   52篇
  2013年   71篇
  2012年   80篇
  2011年   86篇
  2010年   67篇
  2009年   67篇
  2008年   76篇
  2007年   80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岑仲勉治学领域广泛,成就卓著,而于隋唐史研究用力最勤,创获亦丰。他重视研究有关隋唐两代的重大史事,在"关陇集团"、两税法、牛李党争、府兵制、均田制等问题上均能做到史料翔实、考辨精审,于广征博引中剖析众家之说,然后创辟新解。其《隋唐史》虽为断代之作,但不囿于体例之限,在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上均贯穿着通识眼光,反映了岑氏论史的卓识。新中国成立后,岑仲勉积极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并努力使之与隋唐史研究相结合,从而使其学术研究臻于新境。发掘与总结岑仲勉隋唐史研究的成就,不仅有利于考察新历史考证学者治学路径的演变,而且对于继承先哲学术遗产、创新隋唐史学科发展亦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52.
李进 《学术研究》2007,(8):99-103
环境思想史是跨学科的环境史研究与形而上的思想史研究在史学理论领域中的一种综合。环境思想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对历史上出现过的各种不同文化中的自然观进行考察与研究,从前人那里寻找到某些对于环境保护有价值的思想与观念,来滋补当前环境史理论研究的体质。环境思想史研究的史料与传统史学中的史料很不同,史料必须随着研究对象的变化而变化。道家美学影响下的山水画以一种特殊的方式体现了古代文人对待自然的态度,记录了画家本人的自然观,山水画的发展史也就是一部图画版的思想史。道家自然观中的最高境界"天人合一",在山水画美学思想中,可以具体体现为"外见于山水,内合于人心"。  相似文献   
53.
陈其泰 《学术研究》2022,(6):116-123
章学诚在近世学术史上是一位公认的名家,然则由于其所处时代环境的复杂性,其著述的内容和形式不同于流俗的强烈反差性,以及其价值观的超前性等项,使人难以究其底蕴。本文的撰述宗旨是立足于学术史演进的视角,在深入发掘材料的基础上,作全面、联系的辩证分析,在纵向上力求揭示章学诚对传统学术精华的继承和发展,在横向上考察其学术主张如何反映出社会的需要,以鲜明的批判性思维体现出其使命意识、担当精神。  相似文献   
54.
1904年7月英国人荣赫鹏进攻拉萨,十三世达赖喇嘛被迫离开出走,其留有的西藏政治真空给了英国人以可乘之机,他们开始笼络九世班禅喇嘛,最终1905年11月九世班禅离境赴印。造成九世班禅出关离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身为驻藏大臣的有泰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有泰在班禅赴印、在印、返藏的整个事件上的处理应变迟钝、手段空幻、姿态懦弱,令人深省。  相似文献   
55.
张皓 《人文杂志》2022,(5):117-128
在晚清至民国时期,英国分阶段有步骤侵占中印边界西段中国领土。第一步,英国在19世纪30至40年代分裂本属中国领土的拉达克。第二步,英国在19世纪90年代染指坎巨提。在这期间,英国先后提出“1846—1847年英国边界委员会线”“约翰逊线”“阿尔达线”“马继业—窦讷乐线”,企图改变中印边界西段传统边界线。第三步,英国在20世纪20年代企图侵占位于中、印、尼三国交界之处中国领土葱沙地区。第四步,英国在20世纪30年代企图侵占大尔瓦沙地区。清政府无力阻止英国分裂拉达克,坎巨提变成中英两属之地。国民政府虽然认识到拉达克同中国具有传统政治关系,却无力恢复;虽然指出坎巨提为中国领土并设法解决,却不了了之。西藏地方政府反对英国侵占葱沙地区,以事实指出普兰与特赫里邦的传统界线。新疆边防督办盛世才、喀什区行政长蒋有芬据实反驳英国对大尔瓦沙的侵占。英国侵占葱沙、大尔瓦沙的企图虽未得逞,却留下中印两国边界西段争端的祸根。  相似文献   
56.
刘向阳 《学术研究》2006,42(9):23-31
环境史是史学领域里的新秀,环境政治史作为它的亚领域,在国内更是很少有人涉及。因此,对于尚处在拓荒阶段的环境政治史,有必要作理论的探讨。本文试图从理论与方法的角度对环境政治史的定义、研究对象、存在的合法性和基本的分析框架作初步的探讨与界定,以为实证研究做铺垫并提升研究的层次与水平,同时有利于提高研究的自觉性。  相似文献   
57.
金应熙教授是我国当代著名的历史学家,学界评价他治学的特点是“学兼中外,博古通今”,“具有开阔的学术视野”。金应熙教授一生最主要的学术成就是在中国古代史领域。他研治中国古代史的思路和方法,受其两位老师许地山和陈寅恪的影响甚大,在这种师承的直接影响下,就形成其重视对第一手资料的钩稽贯穿和考辨分析,综合历史学、语言学、民族学、文化学等多学科研究成果,探求历史的沿革变化、因果关系,并重视探讨周边民族史的治史特点。他对中国王位继承法的研究,慧眼独识,别开生面,而又视野开阔;他对长城历史作用的研究,具有突出的开拓性意义;他对国外学术成果的评价,至今仍具启迪作用。金应熙教授在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香港史研究领域亦颇有建树,是香港史研究领域公认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  相似文献   
58.
张永攀  杨玲 《社会科学研究》2006,141(1):140-147
1940年国民政府出于加强中央与西藏地方联系的考虑,派遣吴忠信入藏主持十四世达赖喇嘛的坐床典礼。但历来染指西藏事务的英印政府为了阻挠吴忠信之行,不惜在签证、坐床仪式等事件上对国民政府加以发难。然中央代表团始终坚持国家对西藏的主权,并在此后发表“宋子文宣言”,这实也为国民政府希望借吴忠信赴藏而实现的两个目标。从英印政府前后的干涉情况来看,其策划是失败的。  相似文献   
59.
中国人民救济总会是新中国建立初期由政府组织成立的、具有过渡性质的、特殊的民间组织。在国内,救总负责团结、领导全国从事救济福利事业的团体和个人,协助政府组织群众进行生产劳动;在国际上,救总作为一个群众性质的救济组织,代表中国人民向朝鲜、越南、印度、日本等国家遭受自然灾害、战争灾难的人民提供救济。在建国初期特殊的历史背景下,救总既为国内赈灾救济事业做出了非凡的成就,也是新中国的民间对外交流窗口。  相似文献   
60.
尤佳 《天府新论》2010,(3):125-129
《史记》、《汉书》和《资治通鉴》均有关于刘邦入秦行军路线的记载,但各本所叙多有抵牾,后世学者也各有尊奉。通过对文献中的若干关键问题重新进行梳理和考证,得出的主要结论有:刘邦军先攻成阳、杠里,次战成武;攻昌邑仅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07年;是年四月,刘邦南攻之城为颍阳,而非颍川。同时,也对刘邦不走函谷关道,而选择武关道入定咸阳的原因做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