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7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5篇
管理学   3篇
民族学   19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428篇
理论方法论   66篇
综合类   281篇
社会学   8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39篇
  2014年   52篇
  2013年   71篇
  2012年   80篇
  2011年   86篇
  2010年   67篇
  2009年   67篇
  2008年   76篇
  2007年   80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汉代民族关系的特点,是由大一统政权通过制定和推行民族政策来主导着民族关系的发展和走向,各少数民族则起着一种互动的作用;作为大一统政权的主体民族--汉族已经形成,在民族关系中处于中心地位;汉民族与各少数民族的民族一体性得到前所未有的加强.在这样一种民族关系背景之下,普遍重视维护大一统、强调礼义文化而非种族血缘之辨以捍卫华夏文明,便成为汉代夷夏之辨的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92.
中国古代历史理论发展大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何一门学科的理论,都有其存在形式和发展过程,中国古代历史理论也是如此。探讨它的发展过程及其在不同时期的存在形式,可以为当今的历史理论研究提供参考。中国古代历史理论经历了先秦、秦汉时期的形成阶段,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发展阶段,五代、宋辽金元、明清时期(1840年以前)的繁荣和嬗变阶段。本文旨在阐述这一发展大势,以就教于同人。  相似文献   
93.
江苏地区在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处于太平军的核心统治区,由于战争和宗教信仰的原因,其地绝大部分文庙被焚毁.平定太平天国运动之后,清廷首先着力兴修文庙,江苏地区文庙也得以重修.江苏地区先儒在这一时期得以从祀文庙,可以在春秋丁祭典礼时供士人现瞻,从而成为江苏地区官方教育士民的象征符号.但在外来势力和内部动乱的冲击下,清廷统治已然式微,其妄图通过文庙从祀这一象征符号来达到维系士人信仰之目的亦无从实现.  相似文献   
94.
关于王安石的咏史诗,已有一些研究论文发表,但王安石的读史之诗,尚少有研究.其读史之诗,是通过阅读史书抒发自己对于重要史事或历史人物的见解,既彰显了诗的意境,也反映了史的思想,是诗与史思想意境交融的结晶.这有力地证明了史学对政治家、文学家思想的影响,也为史学史研究开拓了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95.
南宋史家李攸编撰的《宋朝事实》,是以记载宋代典章制度为主要内容的一部史书.但因作者生平事迹和《宋朝事实》的编撰过程不详,以致后人对于其书名、撰人和卷数的记载,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其书名分别有《本朝事实》、《皇朝事实》、《国朝事实》、《宋朝事实》;其撰人分别有李攸、李伋、沈攸、沈收;其卷数分别有六十、三十、三十五、二十.《宋朝事实》的史料价值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补充《宋史》等史籍纪事缺漏,二是订正《宋史》诸书记载舛误,三是对《宋史》诸书存疑考异,四是为宋、明人编撰类书征引取材.故历来为研治宋史的学者所重视.  相似文献   
96.
乌利希.慈温利是16世纪瑞士杰出的人文主义者、宗教改革家和政治活动家。慈温利作为神权政治思想家,指导了苏黎世宗教改革。其神权政治思想的内容是在教会与世俗政权构成的基督教共同体中,上帝是最高统治者,二者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整体。苏黎世宗教改革实践体现了他的神权政治思想。  相似文献   
97.
吕思勉的《白话本国史》和《吕著中国通史》因其新颖的体例、丰富的内容,广博的思想而名震一时,自从出版后就备受学者和读者的关注,在通史撰述领域中地位很高。晚年时期的吕思勉又以通史的精神撰述了四部断代史,深刻阐释了历史发展的实质。本文试从吕思勉通史撰述对其断代史著作的影响着眼,理解其四部断代史的通贯精神,从而体会出吕思勉是"通贯的断代史家"这一内涵。  相似文献   
98.
蔡宁 《殷都学刊》2023,(4):10-15
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提出并阐释了殷墟晚商墓地中的“分区对立”现象。通过分析典型墓地,初步归纳了该现象的特征与分布状况,认为这一现象反映了商人在血缘家族之上的地缘性组织,还可表明墓向能够作为墓地分区的“主位标准”。  相似文献   
99.
100.
20世纪60年代,法国资产阶级研究的社会史范式在拉布鲁斯的引导下确立.这一范式广泛挖掘新史料并大量应用计量方法,深入考察了19世纪法国资产阶级的经济活动、生活条件和社会地位.但是,该范式因重视经济活动、轻视文化和心态等因素而遭到批评.20世纪80年代以来,法国资产阶级研究发生了从社会史到文化史的转变,资产阶级认同成为了广受关注的主题.耐人寻味的是,在一些研究者从日常文化实践的方方面面中寻找资产阶级认同的有力证据时,美国学者莎拉·马萨却论证了法国资产阶级认同缺失的问题.关于资产阶级研究的不同路径实际上体现了史学家对于社会阶级的不同理解.本文主张形成关于阶级的综合认识,以使不同研究范式的融合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