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7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4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5篇
人才学   4篇
人口学   7篇
丛书文集   391篇
理论方法论   49篇
综合类   319篇
社会学   13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55篇
  2013年   58篇
  2012年   49篇
  2011年   64篇
  2010年   56篇
  2009年   67篇
  2008年   58篇
  2007年   87篇
  2006年   90篇
  2005年   101篇
  2004年   62篇
  2003年   20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 毫秒
141.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然而"以人为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内涵、任务和目标。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前期,"以人为本"主要表现为"以民生为本";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后期,"以人为本"主要表现为"以人的享受和幸福为本";在社会主义高级阶段,"以人为本"主要表现为"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本"。"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不同发展阶段的重点(主要)含义都包含着其他两方面的内容,只不过在社会主义发展的特定阶段,某一具体内容或内涵表现得更为突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正处在"以民生为本"和"以人的享受和幸福为本"相互交织的历史过渡中。  相似文献   
142.
2012年部分高校分性别录取的招生政策存在性别歧视现象,相关高校从保护女生、学科性别平衡和人才就业等方面进行解释,招来广泛的社会批评与关注。本文从性别保护需要尊重女生的主体性、学科性别平衡包括男生优势学科和女生优势学科的平衡、就业歧视从就业市场前延到录取机制等方面,解构现有招生政策的性别歧视内容,谋求高等教育领域的性别公平和两性事实上的平等。  相似文献   
143.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的第一个伟大发现,恩格斯指出,关于历史唯物主义本身的问题,从分工的观点来看最容易理解。这一富有深意的启发性论断为拓展和深化历史唯物主义研究,开掘并彰显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价值指明了一个重要视角即分工的视角。在“国民经济学批判”和“蒲鲁东批判”的基础上,马克思揭示了分工的本质并彰显出分工的社会关系内涵,从而赋予分工以透视现代人的生存与现代社会变迁的深层意蕴。  相似文献   
144.
麦克卢汉首创地球村的概念,他把地球村分为传统的地球村和赛博空间的地球村,地球村理论的确立是全球化思想的萌芽,对全球化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试图从分析地球村理论来探讨麦克卢汉的全球化思想。  相似文献   
145.
后期墨家在继承墨子唯物思想的基础上,论述了认识的基础、认识的过程及认识过程中的阶段性、认识所得知识的不同来源及种类,批判了以往认识论中的一些错误命题。后期墨家的认识论系统,感性、理性认识并重,理性认识以感性认识为基础。这种认识论对认识主体作用的强调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6.
我刊2004年第5期刊发的王建疆先生《自然的玄化、情化、空灵化与中国古代诗歌意境的生成》一文,以人与自然互动的观点,探讨了中国古代文学独特的内在精神与美学思想,引起了许多朋友的兴趣,纷纷赐文讨论,抒发己见,延展其不尽之处;又有王建疆先生撰文应对补充。这种良好的互动是我们非常愿意看到的,现作为笔谈一并刊出,祈更多专家、学者的关注。  相似文献   
147.
儒学的人伦谱系围绕着自我与他人的关系而展开,因时、因地、因人而异,自我在其中都有特定的位置和相应的德性之思。儒学还进一步将自我与他人的关系转化为自我与人伦谱系的关系,主张人伦谱系优先、社会角色定位。我们今天应该批判其以君、父中心主义为根本的等级性人伦,反对社会角色定位论,吸收其注重人际关系差异性、反对个人本位的合理思想。  相似文献   
148.
在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和谐思想曾经产生过重要而深刻的影响,儒家思想就十分重视社会和谐。在儒家看来,要实现社会和谐,为政者要加强道德修养与自觉并实行德政,要顺民、重民、惠民,扎扎实实为民办实事,人人都要有"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思想。  相似文献   
149.
150.
孔子“正名”学说系专门针对蒯溃争国、私家分权与他国干政提出来,其目的是重新树立卫出公辄、卫国公室及卫国合法性与权威性,因此对这一学说的解读应该充分考虑当时卫国所面临的国内外各派政治势力所进行的复杂政治博弈。考虑这一学说提出来的特定政治背景,并通过孔子一以贯之的仁学立场对之进行阐释,可以看出孔子“正名”学说中的三重意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