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3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4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5篇
人才学   4篇
人口学   7篇
丛书文集   389篇
理论方法论   49篇
综合类   317篇
社会学   13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55篇
  2013年   58篇
  2012年   49篇
  2011年   64篇
  2010年   56篇
  2009年   66篇
  2008年   57篇
  2007年   86篇
  2006年   90篇
  2005年   101篇
  2004年   62篇
  2003年   19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781.
在现代性的视野中探求人的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的发展是理想和现实、事实和价值、目的和手段、类和个体的统一。一方面,人是一种独特的目的性的存在,目的性、价值性和理想性是人的自成的条件和证明。人的发展,人的自由,是全部社会存在的根本目的。但是,另一方面,从人的现实的生存和发展过程来说,人又是一种时间性的、历史  相似文献   
782.
本文的目的在于梳理西方哲学史上对于实体观念问题的思路,并由此融入作者对该问题的基本看法.本文从哲学的基本问题出发,提出一种新的理论学说,即"境遇中的实体",进一步深化了以往哲学史上人们对哲学基本问题的探讨,对哲学基本问题的讨论有一定的理论建设意义.  相似文献   
783.
古往今来对死亡的解释可谓多矣,但海德格尔的死亡之思却能在众多的死亡哲学中独树一帜,原因就在于海德格尔是从存在论的角度来领会死亡的.存在论上的死亡不是一个事件,而是此在从存在之日起就开始承担起来的存在方式.从这个角度来说,此在的生存既可以说是"去存在",也可以说是"去死",但是"去死"并不意味着去实现死这种可能性,而是在对死的领会中,领会此在自身,进而让死亡之光亮烛照生存之道路.  相似文献   
784.
制度伦理及其实现方式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晏辉 《齐鲁学刊》2003,(4):105-111
由以创新精神、理性精神、合理化意识、守信原则和正义感构成的精神结构和以组织能力、谈判能力以及计算节约能力构成的能力结构 ,是市场经济的组织者即现代企业家所具有的伦理品质 ,它们构成伦理结构中的进取性道德 ,这是市场经济之能够运作起来的最为直接的伦理基础 ,是人们在生产和交易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主体性内容。这种伦理品质和主体性内容 ,只有借着社会制度的形式才具有现实性。社会制度体系的根本职能就在于通过提供一个普遍有效的规则体系 ,来保护合理的追求个人价值最大化的行为。由于制度减少和抑制了生产和交易活动的外部性 ,从而使人们的努力与个人收益直接联系起来 ,使人们的生产活动和交易活动具有了积极性和创造性 ,亦即保证伦理品质的现实化。从制度的伦理性和伦理功能的视角探讨制度伦理及其实现方式 ,其意义是重大的。  相似文献   
785.
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是国内美学界流行的命题,但是,该命题及其相关说法存在着严重的理论缺陷。以这种观点的代表——《美学基本原理》一书为分析对象,可考察出其存在的问题:其一,他们把人的本质看做是积极向上、向善的推动历史前进的力量,而这就等于说消极的、恶的力量不是来自人的本质,"坏人"因而也就没有人的本质,这在学理上是讲不通的,它取消了恶的力量的来源,使一部分人(坏人)失去了人的本质,没有人的本质的人不可能是人,但他们也不是动物,于是他们成为无法归类的存在。这是极其荒唐的。其二,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不一定是美的。希特勒的所作所为难道不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吗?可是它不美。艺术家创造的作品并不都是美的,但它们也都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其三,这种观点混淆了真、善与美的界限,以真和善代替了美,因而实际上取消了美。  相似文献   
786.
“生存论转向”表达了现代哲学的理论自觉。在对传统哲学的“反叛”中,现代哲学正是从“生存论转向”中“坚定出场”。它超越传统的知识论路向,开启生存论路向;摧毁“实体存在论”,开显“生存论存在论”;解构永恒“在场”的“非历史性”,凸显人的存在的历史性。  相似文献   
787.
晏辉 《河北学刊》2007,27(2):47-52
资本与市场的发现及其广泛运用造成了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体系。建基于普遍交换之上的经济依赖性使人们愈来愈依赖于社会和所有的人,如若发展自己的能力、满足自己的多方面的需求,就得过一种公共性的生活。而公共生活则把自由、平等、所有权和利己心等这些基本价值置于公共交往的核心位置,惟其人们自觉、自愿加入和退出公共生活领域的,交往者才是有责任的个体。公民伦理构成公共交往和公共生活的文化基础,公共交往要求着同时也生成着公民伦理。公民伦理作为人们以公民身份交往时可以相互提出的有效性要求,乃是一种公共理性和公共价值,它们是作为合作剩余而出现的,是通过反复博弈确立下来的,在确定的边界内具有普遍有效性。  相似文献   
788.
我国老年弱势群体的现状及救助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玉玲 《西北人口》2007,28(2):24-28
在社会转型期过程中,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出现了一种断裂,弱势群体已经成为社会的一种大规模的、全局性的和深度性问题,再加上现今老龄化的日益严重使得此问题在弱势群体中显得更加突出。本文拟通过对老年弱势群体状况的分析,从法律、社会政策、社会网络以及人文关怀几个方面对老年弱势群体救助对策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789.
科学发展观纠正了以往仅把生产力定位于顺应自然或者改造和征服自然的单向度内涵,强调要在人与自然的和谐中重构生产力概念,认为生产力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实现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能力。对生产力概念的这一创新,有利于重新思考和定位人与自然的关系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