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66篇
  免费   309篇
  国内免费   47篇
管理学   417篇
劳动科学   26篇
民族学   250篇
人才学   61篇
人口学   63篇
丛书文集   3798篇
理论方法论   791篇
综合类   4258篇
社会学   374篇
统计学   184篇
  2024年   65篇
  2023年   235篇
  2022年   174篇
  2021年   227篇
  2020年   217篇
  2019年   252篇
  2018年   131篇
  2017年   171篇
  2016年   198篇
  2015年   319篇
  2014年   497篇
  2013年   430篇
  2012年   519篇
  2011年   591篇
  2010年   548篇
  2009年   690篇
  2008年   657篇
  2007年   728篇
  2006年   718篇
  2005年   640篇
  2004年   513篇
  2003年   402篇
  2002年   380篇
  2001年   284篇
  2000年   122篇
  1999年   114篇
  1998年   76篇
  1997年   62篇
  1996年   46篇
  1995年   41篇
  1994年   26篇
  1993年   23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21篇
  1987年   15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196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61.
杜静元 《城市观察》2014,(4):157-165
当前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背景下,社会治理已经并将长期面临新的形势和新的挑战。在这些挑战和问题面前,我们如何通过对我国社会治理状况的深入分析,深化对社会管理规律和特点的认识,不断地进行理论创新,找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治理体系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治理体制机制,提高社会治理的能力和水平。本文从一个经济学的概念——"隧道效应"出发,将其引入到社会治理的研究中来,分析"隧道效应"发生背后的文化逻辑,并从社会的角度来分析这种正的隧道效应是否可以持续及其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2.
被犯罪分子非法占有、处置的财产,由于贬值、转移等原因,使被害人往往不能通过追缴或责令退赔的方式得到完全弥补.追缴或责令退赔不足时,被害人另行提起民事诉讼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救济手段,但是相关立法含混不清,常导致法官以无法律依据为由驳回被害人的民事诉讼请求.另行提起民事诉讼具有充分的合理性和必要性,立法中应尽快明确.  相似文献   
163.
五四时期的"打孔家店"始自陈独秀等人的伦理觉悟,继之以梁漱溟等人的德性启蒙,一破一立,相辅相成,代表了国人人伦道德现代转化和升华的新起点。他们所针砭的是儒家文化的病态和恶疾,所提倡的是以现代性为内核的新道德。当下一些提倡"国学"者认为"打孔家店"打错了对象,或归之为偏激的情绪化产物,实则是对历史的无视和曲解,很难说对历史怀有"温情"和"敬意"。  相似文献   
164.
165.
166.
167.
168.
《江西社会科学》2016,(12):167-173
死因争议案件跨越时间长,争议手段激烈,推动着诸多刑事案件成为社会公共事件的同时,也促进了司法鉴定体制的改革。鉴于制度构建之于专业鉴定人、实践经验之于法律专家都隔着鸿沟,因此讨论死因鉴定争议的独立研究寥寥无几。层出不穷的死因鉴定争议个案中,导致争议的原因不一而足。提炼实践中成功解决争议的案例,保障当事人的鉴定参与权、监督权等"阳光鉴定"的程序正当措施,正是解决刑事死因鉴定争议的良策。  相似文献   
169.
以定代中现象是当代汉语中比较常见的一种语法、词汇、修辞现象,以往的研究很少。相关形式既可以指人,也可以指物,主要集中在与人们日常生活关系比较密切及受关注程度比较高的一些领域。它的远源是文言中大量存在的同一形式,近源则是港澳台“国语”以及海外“华语”中的同类形式,具有简约化、陌生化、口语化与修辞化的表达效果。受此项研究的启发,可以建立古今之间以及语法、词汇和修辞之间的两个重要接口,从而用之于更多语言现象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0.
全面抗战时期,受战时通货膨胀影响,大后方大学教师和学生群体的生活水平迅速下降,但与真正意义上的"赤贫阶层"尚有距离,决定大学教师和学生生活水平的关键要素相比战前已发生变化。战前大学教师的生活水平结构与教师职级、教育水平紧密相关,而战时大后方大学教师的生活水平结构则受到薪金、兼职、家庭负担等多方面因素的共同制约。战前大学生的主体是社会中间阶层出身的子弟,校园内的生活水平结构呈"橄榄型",战时大后方大学校园内的生活水平结构则截然二分为富裕和清贫学生两部分,清贫学生成为学生群体中的主体。全面抗战时期大后方大学教师和学生生活水平结构的变化,既有战时客观因素的制约,也受到国民政府相应教育政策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