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45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314篇
劳动科学   2篇
民族学   7篇
人才学   13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347篇
理论方法论   87篇
综合类   256篇
社会学   36篇
统计学   6篇
  2024年   23篇
  2023年   73篇
  2022年   87篇
  2021年   102篇
  2020年   109篇
  2019年   61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33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39篇
  2012年   62篇
  2011年   44篇
  2010年   47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41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41.
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生活发生了历史性巨变,其中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生存条件的改善及生活样态的变化(1949—1977);从温饱到小康(1978—2002);全面小康的逐渐实现(2002年以后)。在这一过程中,可以明显地看出,人民生活状况与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尤其是与中共治国理政的政策相关。以各时期主流媒体的视角来展现这种变化并揭示其原因,有助于理解一个长时期的社会变迁,有助于理解中共的政策与社会变革的关系,并可揭示推动中共自身变革的社会因素。  相似文献   
942.
空间生产理论视野中的历史街区更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岳论丛》2018,(3):173-179
在空间生产的理论视野中,历史街区具有物质、精神和社会三重属性,是物质空间、精神空间和社会空间的辩证统一,其本质是由城市居住者共同创造的共享资源。作为一种空间生产过程,历史街区的更新实际上是对空间资源及利益进行再生产与再分配的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重构了街区的建筑形态、空间格局、文化氛围与社会关系结构。然而以往更新实践中的大拆大建模式因参与力量的不平衡导致了公共空间的失落、在地文化的流失、弱势群体的边缘化和社会关系结构的剧变,充满着不正义性。与之不同,北京杨梅竹斜街的更新则是一场由多元主体合作的,致力于融合传统与现代、外来与在地、商业经营与历史文化传承及居民日常生活等多种要素的有机更新实验。其更新理念和行动回应了空间生产理论对三元空间完整性的要求和对参与空间生产的城市权利的正义追求,为历史街区更新实践提供了借鉴。同时,历史街区更新是一个充满着多元价值和利益冲突的复杂过程,应该诞生于城市各主体平等和协商地共享创造之中,因此,杨梅竹斜街的可持续更新将仍处于实现上述多种要素共生共在之理想的探索之中。  相似文献   
943.
《东岳论丛》2018,(1):73-75
<正>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同时,也进一步明确了,我国应当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要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尤其是新时代对文化的期待和需求,文化还需要与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相融合。目前,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已经达到57.35%(1),城市人口将近5亿。城市不仅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更是提高人民幸福感,体现国家文化独特性的重  相似文献   
944.
《东岳论丛》2018,(1):66-68
<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带来了诸多历史性变化,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的转变将带来文化生产和物质生产的重大调整。文化资源的开拓和利用将会出现更大的规模和升上更高的层次。这是新时代凝筑中国精神、积聚中国力量、展示中国智慧、贡献中国方案的必然环节。一开拓和利用文化资源,必须把握好文化资源的内涵形态和价值特征。文化资源泛指服务于文化建  相似文献   
945.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塑造与引领下,中国形成了一种发展导向型国家治理模式,将各种资源禀赋、经济结构条件和外部发展环境汇聚成促进发展的强大合力,从而成为支撑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的制度基础。新时代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进一步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推动发展导向型政府转型升级;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形成权利密集型高标准市场经济体制;深化社会体制改革与加强社会建设,构建共建共治共享型有序社会治理体系,从而为促进高质量发展、实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夯实制度基础。  相似文献   
946.
947.
948.
正确义利观是我国外交政策理念的重大突破和创新,用其指导中国周边外交不仅在于周边地区发展中国家多,而且在于周边地区事关中华民族复兴。从学理上看,正确义利观是对西方“利益观”和中国传统“互利观”的超越。理解正确义利观的关键在于理解“义”和“利”的关系。“义”可理解为“讲信义”“讲义气”和“重共赢”。“义”和“利”的辩证关系可分为“以义为先”“义利相兼”。在指导中国周边外交时,正确义利观需要坚持和平发展、平等相待、共同发展等原则。以正确义利观指导中国与周边国家的抗疫合作取得了很好效果,增强了我国在周边地区的感召力、亲和力,同时有利于实现与周边国家的合作共赢。  相似文献   
949.
程静  施红 《新疆社会科学》2024,(2):132-139+150
城乡发展不平衡是缓解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要面对的重要现实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城乡关系理论科学论述了城乡关系运动发展的规律,指出了消除城乡分离和对立的实现条件,为我国破除城乡发展不平衡难题提供了指导。坚持城乡融合发展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体现,具有理论、历史和实践三重逻辑,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城乡关系的必然选择。坚持城乡融合发展遵循人民利益至上的基本价值取向、促进城乡居民共同富裕的基本要求、增强发展整体性和协调性的基本原则,以及循序渐进、逐步实现的基本方法。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就要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推进城乡经济高质量发展、发挥科学技术的重大作用、创造和谐美丽的城乡人居环境。  相似文献   
950.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作为区别于西方现代化发展的中国道路,中国式现代化克服了资本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生态危机,以及由于人与自然关系失衡所产生的诸多社会问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涵与本质特征。通过对现代化进程中的生态问题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政治主张上与西方生态现代化截然不同,这使得中国式现代化在世界历史语境中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成为超越西方生态现代化的理论形态和实践范本。中国式现代化集全党意志、集国家力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永续发展,就是走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