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74篇
  免费   31篇
  国内免费   13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14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1169篇
理论方法论   79篇
综合类   942篇
社会学   1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42篇
  2014年   75篇
  2013年   58篇
  2012年   97篇
  2011年   108篇
  2010年   110篇
  2009年   102篇
  2008年   94篇
  2007年   184篇
  2006年   164篇
  2005年   136篇
  2004年   124篇
  2003年   135篇
  2002年   133篇
  2001年   103篇
  2000年   79篇
  1999年   67篇
  1998年   55篇
  1997年   46篇
  1996年   31篇
  1995年   24篇
  1994年   23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15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64年   3篇
  1959年   2篇
  195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61.
郭海燕 《唐都学刊》2007,23(1):52-56
本文指出了贾樟柯不媚俗、直面现实进行创作的态度是当前中国电影创作乃至文艺创作的正确态度;分析了其中体现的贾樟柯对当前主导意识形态与大众文化意识形态进行的双重超越。《小武》、《站台》、《任逍遥》均表达了作者感知的“存在的负担”,并以小人物的实际处境表达了对主流话语的批判;但文学成就最高的是《小武》,小武的形象具有打动人心、甚至移易人心的感染力和感召力。而《世界》则在创造自身话语与认同主流话语之间游移不定,缺乏一种人物应具有的持守,因而显示出了创作上的不足。  相似文献   
62.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阐述的有关意象的美学思想,上承《周易》的“象”论;将“意象”凝定为一个稳定的审美范畴,并深入地、多角度地论述了意象的物化过程。刘勰所谓的“意象”,包括“声文”、“形文”两个维度的内涵,这是具有重要理论意义的。刘勰还将“比”、“兴”与意象联系起来,作为意象的不同创作方法。  相似文献   
63.
《祖堂集》中“将”字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祖堂集>是重要的禅宗早期语录.该书体现出禅宗语录一贯的口语化特色,是研究唐五代汉语的重要文献.该文拟对<祖堂集>中的"将字句"进行研究,考察"将字句"在唐五代汉语中使用及发展情况.  相似文献   
64.
一格非在《作家》(2011年第17期)上发表了长篇小说《春尽江南》。格非十余年来全力打造了三部曲,前两部是《人面桃花》和《山河入梦》,写的分别是国民革命早期和五六十年代的中国。通过三部曲探索一个世纪以来中国社会内在精神的衍变。而《春尽江南》则聚焦于当下中国的精神现实。小说通过描写诗人谭端午和律师庞家玉(原名李秀蓉)这对夫妻及周边一群人近二十年的人生际遇和精神求索,切中了我们时代精神疼痛的症结。  相似文献   
65.
程式在中国艺术创作和审美中有非常广泛和深刻的体现。在中国古代格律诗与绘画之间,存在着两者程式的形成互生、内涵互见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创作互用。这种独特艺术现象的形成,以庄子天人合一的哲学精神为指导;以中国书画同源、诗画一律的艺术理论为基础;以诗画在创作主旨、表现手法、审美意趣三方面相类为源动力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66.
黄庭坚是我国著名诗人和书法家,他开创的“江西诗派”形成了宋诗的新面貌,在书法方面提倡以“韵”为主,进一步深化了苏轼提倡的尚“意”书风。黄庭坚书法艺术形成了完整而独特的艺术审美观,“自成一家”的思想对后世影响非常大。  相似文献   
67.
闻一多和朱自清都是从作家和诗人转向古典文学研究的 ,二人都在不长的时间里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成为古典文学研究领域的专家 ,这与他们采用较为科学的治学方法是分不开的。本文主要是对二人的治学方法进行比较分析 ,力图寻觅他们治学方法的合理内核 ,以期对今天的古典文学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68.
论中国古代艺术散文与诗歌的审美差异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实践本体论为理论基础,可以把中国古代艺术散文与诗歌在审美形式上的区别归纳为三点:在思维和创作方法上,艺术散文重在体物而赋形,诗歌偏于缘情而立象;在文本上,诗歌强调情调,散文强调智慧和趣味;两者之所以不同,是由诗歌与散文作为中国文人不同的存在方式而决定的,也是由诗歌纵情和艺术散文任性的内在本质决定的.  相似文献   
69.
一个时代的学风文风状况,不但反映着学者文士的精神风貌,而且直接关系到一个社会道德风尚的趋向,关系到社会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等等的健康发展,关系到整个国家人民生活的文明程度、健全程度。当前,学风文风问题已引起学术界、教育界及全社会各界有识之士的普遍关注,与学风文风问题相关联的学术规范与学术道德问题讨论被评为2004年度中国十大学术热点之一。复旦大学王运熙等先生从不同角度、不同经历对学风文风问题进行讨论,对目前学术界、教育界、文化界在学风文风问题上存在的一些不良现象,具有较强的针砭价值和一定的参考意义,值得我们重视。我们党的四代领导集体代表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都是优良学风文风的典范。要使党的优良学风和文风能够在全社会得到发扬光大,我们知识分子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必须从我做起,同样保持作为知识分子的先进性。本刊特发表李士金博士对复旦知名学者王运熙、黄霖、陈允吉、宗廷虎、姚福申、杨明等的访谈录,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7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