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74篇
  免费   31篇
  国内免费   13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14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1169篇
理论方法论   79篇
综合类   942篇
社会学   1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42篇
  2014年   75篇
  2013年   58篇
  2012年   97篇
  2011年   108篇
  2010年   110篇
  2009年   102篇
  2008年   94篇
  2007年   184篇
  2006年   164篇
  2005年   136篇
  2004年   124篇
  2003年   135篇
  2002年   133篇
  2001年   103篇
  2000年   79篇
  1999年   67篇
  1998年   55篇
  1997年   46篇
  1996年   31篇
  1995年   24篇
  1994年   23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15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64年   3篇
  1959年   2篇
  195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961.
在中国现代电影文学史上,电影小说作为一种独特的创作现象,是一种客观存在,并已成为一种不容忽视的电影文学样式.它既为现代电影的创作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也为现代电影文学增添了新的题材内容和创作样式.因此,现代电影小说的创作状况及其在电影史上的地位和影响,理应受到关注与重视,并予以正确的评价.  相似文献   
962.
汉代散乐、百戏与汉代俗乐运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于散乐、角抵、百戏,学界历来多从民间维度进行研究.本文探讨散乐、角抵、百戏在其历史演变过程中与汉代官方体制、官方意识形态的联系.汉代自上而下的俗乐运动和俗乐官署的建置,对汉代俗乐的发展与流变起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963.
本文对身处异域的美籍华裔学者孙康宜的中国古代文学和文化研究作分析论述,指出她的研究视角的独特之处,特别在于中西文学与文化的差异对比和文学中的性别研究方面,体现了她作为一个西方女性学者的独到眼光.  相似文献   
964.
现代文学论争不仅在论争的焦点和内容方面有迹可寻,而且在思维方式、批评方法方面也有不少值得汲取的经验教训。五四以来30年间的文学论争集中于文学与政治的关系问题,大致形成了干涉与反干涉、消解与反消解两极。论争中出现了四种较常见的现象:(一)论争看似热闹,实际并不针锋相对;(二)“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思维方式;(三)攻其一点、不及其余,断章取义,无限上纲;(四)缺乏理智和宽容的态度。反映在这些现象中的思维方式和批评方法都有其理论失误,并对后来文坛产生了深远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965.
后现代性别理论主张性别是后天的文化建构,而不是先天自然生成.故男女两分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反之,无论是生物性别,还是性向和性别,都是变动不居的多元范畴,必然密切联系着身份认同及其展示或者说“表演”.由此传统文化视勇武刚强为男性气质、温柔体贴为女性气质,都留下了巨大的解构空间.特别是朱迪斯·巴特勒以“性别麻烦”来定义妇女的身份认同,大力阐发性别的表演性,说明我们视之为自己“内在”特征的东西,不过是通过我们特定的身体行为即表演,来达成的期待目标.问题是,巴特勒针对传统男权文化,甚至女权文化的解构热情,是不是同样也多了些一厢情愿的盲目乐观?  相似文献   
966.
王帅红 《理论界》2013,(7):53-55
内特尔认为音乐变化的持续存在是音乐世界唯一不变的事实。他对音乐变化的研究对民族音乐学从共时性研究转向历时性研究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他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音乐变化进行研究:1.音乐变化的研究方法和研究领域。2.音乐变化的类型与变化的原因。3.音乐变化的程度和速度。4.音乐变化的方向。5.调查音乐变化的方法。  相似文献   
967.
968.
张旭曙 《人文杂志》2012,(4):104-111
反形式论的思想大背景是具有同质性和统一性的理性宇宙观的破裂,其生成有三大动力:现代科学尤其是物理学的伟大成就带来的深刻的观念变革、众多哲学学派发起的对传统形而上学整体性的挑战、现代主义文艺的激进的形式革命。反形式论的主要理智力量包括解构主义、后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其主旨是怀疑批判以启蒙理性为核心的现代性方案,反省重估西方理性主义文化(概念思维、中心情结、本质主义、有机整体、深度模式、人本主义等)、宣扬赞美异质性、混杂性、事件性、现时性、多元性、非同一性,具体表征为无中心、丧失整体感、非确定性、自我意识的危机、缺乏深度等。后现代反形式论斩断与终极本源(数、和谐等)、深层模式(内容与形式二分)、绝对自我的构型力(先验形式)等的瓜葛,使一切传统形式观念有被消解的危险。反形式论含有建立一种更健康更合理的文化的深层动机,西方思想面临是否重建形式的统一性的抉择。  相似文献   
969.
为总结与反思近年来中国文学理论研究与文论教学方面的成果和经验,通过学界的交流与合作来推动相关领域的研究,复旦大学中文系与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于2011年11月18—20日,在复旦大学联合举办了"文学理论的创新与文论教学学术研讨会"。  相似文献   
970.
程晶晶 《理论界》2011,(4):102-103
《周易》不仅是中国的哲学智慧之书,而且对中国美学思想产生巨大影响,它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传统艺术思维方式的生成。本文就其蕴含的四个方面进行简述,包括:仰观俯察的审美关照方式,去而复返的回旋往复意趣,与时消息的人文时间观与天地大化的宇宙空间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