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5篇
  免费   4篇
管理学   13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2篇
人才学   1篇
人口学   3篇
丛书文集   252篇
理论方法论   20篇
综合类   223篇
社会学   3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41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37篇
  2008年   34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71.
WTO体制下国际贸易法律救济制度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WTO体制中建立了保障国际贸易自由权益的国际层面的法律救济制度,它要求成员按照WTO协议的要求,建立国际贸易自由权益的国内法律救济制度,用以废止和纠正妨碍国际贸易自由的违法规则和行为,补救受损方合法的国际贸易自由权益。我国通过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已经初步建立了WTO体制下的相应制度,但在救济范围和救济主体等一系列制度方面尚需进一步完善,并有必要对此制度进行多学科、多视角、多层面的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72.
作为刑事法治核心特征之一的"可预测性",在当下的中国刑法学界并未得到应有的关注.本文从形式理性的立场出发,对刑法视野中"理性预期"的价值蕴涵、理念贯彻、理论阈域等论题进行了探索性的初步考察.文章认为,自由与秩序是理性预期蕴涵的两大价值实体;要在刑法中贯彻理性预期这一理念,必须同时从原则、体系、运作等多个侧面全方位地予以落实;理性预测既非神话亦非万全,预测可能性能够获得,但却存在固有的边界.进而,文章就当下中国刑事法治建设对理性预期应持的姿态与立场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了具体的贯彻策略.  相似文献   
73.
中国建立国际金融中心以及改善法制环境的目的在于取得国际金融监管体系变革中的话语权,以保障国家的金融安全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一战略目标通过何种路径得以实现是亟需解决的理论问题。为此,有必要借鉴国际金融法律环境与监管制度的理论,结合中国现状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与立法建议。本文通过考察"功能理论"与"支配理论"的内涵及其应用,结合中国特殊的经济地位,认为"功能理论"可为构建完备的金融监管体制与国际合作机制提供可行、合理的结构图;"支配理论"可为中国取得国际金融监管事务的话语权、保障金融安全、完善法制环境提供较为全面的路线图。在此基础上,本文就中国获得相关领域的话语权提出了具体的政策与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74.
《摩奴法典》作为古印度历史上最为著名的法典,规定了有关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法律和规则,其中有关继承制度的规定更是别具特色。它既反映了种姓继承原则,也规定了嫡生子优先继承原则和长子优先继承原则。多种继承原则混为一体,充分反映了印度社会重等级、重家庭、重伦理的特征。
Abstract:
The Laws of Manu,as the most famous code in ancient Indian history,embraced various laws and rules related to social life,in which the succession system is of characteristics.It regulates the principles of succession according to the caste system,emphasizes the preference of the legitimate sons and the first-born son.The mixture of various principles of succession fully reveals that the ancient Indian society valued social classes,family and ethics.  相似文献   
75.
犯罪观的“交锋”:“刑事和解”与传统犯罪理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刑事和解”的出现显示了对犯罪的另一种理解可能。以传统犯罪理论为背景,以比较分析为基本路径,可以全面展现两种犯罪知识与理念的“交锋”。从宏观角度看,两者对犯罪的不同理解根源于观察路径和方法论立场的重大分歧 :传统理论着眼于“远距离观察模式”,形成了“国家中心主义”的犯罪观;而和解理论则立基于“近距离观察模式”,发展出“被害人中心主义”的犯罪观。在这样的逻辑脉络下,两者在社会危害性理论、刑事法律关系及被害人同意等问题域中,产生出辐射性的对峙与紧张。作为某种反思性的维度,“刑事和解”在侵害个人法益的犯罪中具有相当的解释力,为重新估价和改进传统犯罪理论提供了重要契机。  相似文献   
76.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劳动法律关系中,行政权力介入劳动关系的方式与限度问题,关系到政府监管能力的实现与强化,也关系到政府形象的塑造与确立。对此问题的理解与把握不仅是劳动法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更直接涉及到政府在劳动关系法律调整中的定位。因此,研究与讨论行政权力介入劳动关系限度问题不仅具有学术意义,更有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77.
19世纪的德国近代宪法学是对自然法学民主立宪主义的反动,是为德国君主立宪制进行辩护的实证主义国家法学说。其源头可以追溯到康德、黑格尔的理性主义国家法哲学,不过引入了实证主义方法加以掩饰,并提出国家有机体说和国家法人说等国家法学理论,论证国家主权,强调国家是法秩序的源头,从而否定人民主权和社会契约,限制人权。德国近代宪法学的形式是实证主义,实质是国家主义,是对宪政主义的反动,其影响波及远东国家,阻碍了这些国家的宪政进程。  相似文献   
78.
陈记平 《创新》2016,(2):114-121
哈特与富勒论战不仅是两大法学研究方法的正面交锋,也是西方法治思想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二者的争论体现了法治两大要素的对抗,即事实判断与价值分析。哈特关注社会事实,认为法律规范是一种事实判断,提出"最低限度的自然法";富勒则着眼于价值分析,认为法律规范必然与义务道德发生联系,提出"程序自然法"。哈特事实上主张的是形式法治,而富勒主张的是实质法治。形式与实质的二元对立是法治理念内部存在张力的结果,无论是形式法治还是实质法治都是"良法之治"的必备要素。探析论战发生的背景、争论焦点,对当下中国法治建设有着重大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79.
80.
论后《京都议定书》时期的清洁能源技术转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UNFCCC及《京都议定书》的框架下,促进包括清洁能源技术在内的国际转让,是《哥本哈根协议》之后的气候变化谈判的主要议题之一。由于我国在清洁能源技术领域的研发与运用起步较晚,因此,在继续积极引进外国先进技术的同时,应加大自主研发力度。鉴于目前尚缺少有拘束力的国际技术转让协定,我国在后《京都议定书》时期,应根据国际惯例和国情,规制反竞争的专利许可做法;区分专利侵权与合理利用,保障专利技术的转让后续研发;制定太阳能和风能技术标准和相关专利许可规定;适当强制许可使用涉及重大公共利益的清洁能源技术专利;大力推进CDM项目开发,促进发达国家在我国转让清洁能源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