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篇
  免费   16篇
丛书文集   2篇
综合类   63篇
社会学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3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0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上古汉语“从”的虚化及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在上古汉语中是一个动介兼类词,其介词用法是从动词用法虚化发展而来的.由于时间的一维性特点,使得处在 V1+ N1+ V2+ N2连动句中 V1位置的"从"重新分析为表动作指向和空间经过的介词,由空间经过的介词又可引出始发、处所义;由空间的始发可以隐喻投射为表时间的起点.  相似文献   
12.
黑暗的时代可能产生光彩的讽刺.现代讽刺诗产生于五四时期,其间也不乏光彩的讽刺诗作.胡适、陆志韦、徐志摩等人的讽刺诗尽管讽刺了几千年来的封建政治、礼教与文化,但现代讽刺诗并不因他们的"偶一为之"而成熟起来.这是因为20、30年代的现代讽刺诗象此间的现代讽刺小说的那样,虽然"对专制不平但又向自由冷笑.  相似文献   
13.
老舍在他的中短篇小说中构造了一系列第一人称叙述人形象.按其主体特征,老舍的此类小说创作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采用较为简单的叙述方式,叙述人只是单纯的旁观者,性格简单明晰;后期叙述人表露出强烈的主体意识,身兼故事的讲述者与参与者,具有复态情感.老舍借鉴了英伦作家如康拉德、狄更斯等人的叙述技巧,但同时又坚持了民族的文学传统, 并以现实主义立场对其进行了创造性的革新.  相似文献   
14.
邓小平在指明中国现代化道路的同时,亦十分重视社会的稳定问题,其思想体系涵盖了社会稳定的价值意义、价值内容和实现社会稳定的方法论,是一个完整的逻辑体系.在当前的新形势下,系统学习和全面把握邓小平社会稳定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以安徽省839 名幼儿园教师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法调查幼儿园教师社会支持、心理弹性和情绪劳动之间的关系。结果 表明:幼儿教师社会支持与心理弹性、深层扮演、自然表达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社会支持与表层扮演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关 系;心理弹性在社会支持与深层扮演、自然表达之间存在部分中介作用,在社会支持与表层扮演之间存在完全中介。主要建 议:提高支持性发展条件,关注男教师专业发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激发公办幼儿园教师活力;加强教师心理建构,以生命关 怀挖掘精神价值。  相似文献   
16.
在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为创新发展两翼的背景之下,科学显然有其重大的社会感召力。然而,儿童作为社会民族之未来,其处于生命初始阶段的天性与作为高级文化的科学之品性略显违和,从而出现了儿童“有”“无”科学的悖论。究其根本,儿童科学并不是一个本质性问题,而是一个范畴性问题。通过对科学与我国文化渊源的历史澄明,科学原初性内涵的回归和儿童成长规律的阐明,明晰了儿童与科学的契合点,从而破除儿童科学的悖论,并在此基础上厘清儿童科学的内涵。这不仅确证了儿童科学存在的理论正当性,揭示科学贯穿生命发展的整全性,也将为儿童科学教育定位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17.
“发现儿童”之后如何“理解儿童”是广大教育研究者们一直思考研究的重要问题。本研究则聚焦儿童的某些“特殊行为”,从儿童丰富的情绪体验出发尝试理解他们的行为意图。研究发现:“特殊行为”是教师作为他人的立场判定的,儿童“特殊行为”的背后隐藏着其原有的自我同一性失衡断裂的危机,儿童采取这些“特殊行为”是为重建自我同一性进行的尝试。这启示广大教育工作者应当关注与保护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注意引导儿童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他人眼中的“我”。教育工作者应当对儿童的“特殊行为”从儿童情绪体验意义出发,站在儿童立场上进行理解,切忌妄加指责,贴上道德标签。  相似文献   
18.
"浸假"始见于<庄子>,辞书对其用法所作解释颇为分歧.本文对此进行讨论,指出<庄>书中的"浸假"原是两个单音词的临时组合,其中"浸"为副词,表逐渐义;"假"为动词,表假借义.文章对"浸假"凝固成词表逐渐义的原因也作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9.
文章通过对体词性谓语句NP1+NP2的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的分析,初步解释了体词性谓语句成分NP2获得述谓义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对新时期尤其是 90年代以来,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的"现代性"问题进行历史审视,认为对"现代性"概念的界定,越来越显得纷繁驳杂,将"现代性"看成一个无所不包的百宝箱,这就有违对学术名词科学界定的逻辑性了.对此,提出了回归 80年代王瑶先生对"现代性"的诠释,重要的是掌握中国文学"现代性"的主体内涵民主、科学、启蒙、进化、进步、先锋性、社会主义等.对 20世纪中国文学的"现代性"转型问题研究,开始注意的是起点问题,是起于"五四"还是起于晚清,后来逐渐将视角投入晚清至"五四"这一历史链条上,结合文化思潮、作家创作的现代性审美特征,分别论析晚清和"五四"文学的"现代性"形态,显示了"现代性"研究的深入、深化.针对以往对 20世纪中国文学的现代主义、进化论、国民性、颓废、反现代主义、先锋性等问题关注较多,而对审美现代性以及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学现代性和重点作家作品的现代性品格,则缺乏深入研究,故提出除了注重"现代性"的"外在批评",还应该加强文学"现代性"的"内在批评",尤其是文本的审美现代性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