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篇
  免费   16篇
丛书文集   2篇
综合类   63篇
社会学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3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0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84 毫秒
61.
由词之为乐的时间性特点,反观唐宋词中大量的咏物词,则更易看出词人拥有的充满音乐节奏的审美心灵。在这种心态下,离形写音,化空间为时间,在管弦声中聆听物的节奏,成为词人谋合词体体性的艺术精神,亦展现出与徒诗不同的审美特征。由此,那种仅关注于"物",而求形神兼备,进而关注于"情",而求言外之意,距离歌场下的"物"感,终是隔了一层。  相似文献   
62.
由诸多方法构成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是一个整体系统,而这一系统间的各层次、各要素间最本质、最普遍的属性联系是一种层次间两种要素的辩证逻辑关系,认识这一种辩证逻辑关系,我们在处理和运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时,就不会存在片面性和绝对化的倾向,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才会走上科学化道路,本文例举其四,予以分析.  相似文献   
63.
鲁迅的<过客>中的"过客""少女""老翁"三个人物的形象内涵从某种程度上可说是鲁迅内心三个"自我"的象征.而鲁迅小说中那些主体感情色彩极浓的人物形象的精神内涵无疑和鲁迅的精神内涵一脐相连,他们身上大致体现了鲁迅的思想发展变迁历程,折射了鲁迅在不同时期的精神气质、性格特征,甚至人生经历.这里将鲁迅笔下主体性极强的人物分为过客型、过客--老翁型、少女--过客--老翁型三类.紧扣过客的精神内涵,重点论述前两类人物类型,阐释他们的"明知前路是坟而偏要走"的生存方式和"反抗绝望"的生命哲学.  相似文献   
64.
生活是对人的存在方式的一种最为关切、最为明了的概括,人是经由生活实现成长的。而教育本然的“教育性”也即源于教育是一种生活。所以,教育作为一种饱含对儿童的生活意义以及生命价值以人文关怀的领域,本身就具有伦理意义。然而,由于受功利主义幸福生活观的影响,人们对儿童发展和儿童教育产生错位理解,造成作为关涉儿童生活幸福的教育逆“幸福公理”行事,发生物化,进而导致儿童生活的异化,迫使儿童远离符合自己缪斯天性需要的生活,丧失滋养自身健康成长的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65.
为探析公民办幼儿园教师在不同年龄、教龄、学历等层面在压力应对方式的差异,使用《应付方式问卷》对155名公办幼 儿园教师和179名民办幼儿园教师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整体来看,民办教师比公办教师更多使用“自责”的应对方式。具体 来看,“31岁及以上”的公办教师比“25岁及以下”的公办教师更多使用“解决问题”的应对方式;不同年龄组的民办教师在压力 应对方式的选择上无显著差别。“11年及以上”教龄的公办教师比“0-5年”和“6-10年”教龄的公办幼儿园教师更倾向于使用 “解决问题”的应对方式。“11年及以上”教龄的公办教师比“0-5岁”教龄的公办教师更多的使用“合理化”的应对方式。不同 学历的公民办教师在压力应对方式的选择上不存在显著的差异。基于此结果,提出应建立民办教师社会支持制度,降低“自 责”方式的使用频率;加强专业素质培训,提升青年公办教师“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正确的观念,转变“幻想”、“退避”等消极 的应对方式;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发挥公民办教师中不同学历的独特优势等建议。  相似文献   
66.
通过构建以政策工具类型和保育政策内容要素二维分析框架,分析《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颁布以 来的有关3-6岁儿童保育政策的 18 项主要政策文本。研究发现,保育政策工具在二个维度存在保育政策工具运用类型单一、 保育政策工具无法体现国家政策导向的问题,从而在对儿童个体发展、学前教育的“保”和“育”三个方面影响儿童保育的质 量。在后续保育政策制订与执行中,以“结构优化”,奠定保育政策工具的科学基础;发挥“系统引领”,明确保育政策发展的价 值定位;落实“执行效率”,推动保育政策实践的服务升级。  相似文献   
67.
儿童“反差行为”是在其不断社会化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行为现象。依据现象解释学逻辑对典型案例的分析,结果表明儿童的“反差行为”是由双立场多层次因素相互交错,致使其在环境冲突背景下产生的,其本质是儿童维护自我统一性的被迫选择。由于儿童的“反差行为”具有典型的被动适应性特征,其只能是儿童维护自我统一性的权益之计。自我统一性是儿童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教育者需在理解儿童“反差行为”的产生机制和内在意义的基础上,采用正确的教育引导策略,以促进儿童自我统一性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