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31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5篇
管理学   13篇
民族学   2篇
丛书文集   538篇
理论方法论   30篇
综合类   541篇
社会学   2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4篇
  2015年   44篇
  2014年   72篇
  2013年   61篇
  2012年   89篇
  2011年   101篇
  2010年   81篇
  2009年   78篇
  2008年   71篇
  2007年   100篇
  2006年   107篇
  2005年   109篇
  2004年   88篇
  2003年   50篇
  2002年   35篇
  2001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61.
解洪祥 《文史哲》2005,(1):110-116
反思意识的匮乏是晚年丁玲的症结所在。一方面 ,是由于丁玲独特的人生经历和特有的精神结构使她内心深处满蓄着对反思、特别是对政治反思的深切的惧戒 ;另一方面 ,则由于丁玲精神上横亘着勾销论、抵消论这两大思想障碍。丁玲一生 ,有很长一段时间处在社会政治的两极。一极 ,革命生涯 ,忠实的共产党员 ,革命战士 ;一极 ,政治磨难 ,被视为叛徒 ,反党分子 ,右派分子。这种独特人生的两极铸就了丁玲精神的两极。一极 ,革命生涯所带来的振奋和欢乐 ,铸成精神的天堂 ;一极 ,政治磨难则把丁玲推向精神的炼狱 ,痛不欲生。丁玲摆脱政治磨难、追还政治真面的强烈欲望 ,使她的言论、行动乃至创作有了双重性质。一重 ,发自内心 ,是内在要求的自然流露 ,这是根本的方面 ;一重 ,则是有意为之 ,则是向群众、向组织证明自己 ,证明自己同党同革命的始终一致和绝对一致。这种“有意证明” ,极大地堵塞了丁玲反思的路。丁玲的勾销论、抵消论 ,有其片面的真理性和历史合理性 ,不应一概否定 ;但作为反思的障碍 ,却又是决不可取的  相似文献   
62.
试论古汉语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的历史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代汉语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现象是相对于现代汉语来说的一种特殊的语法现象,这一特殊句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表现出不同的发展态势。先秦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已经表现出由动词前向动词后的过渡状态。到了汉代,否定句中的代词宾语后置情况表现得更为突出。魏晋南北朝以后,否定句中代词宾语的前置已仅仅是文人的仿古用法,不再反映口语实际。  相似文献   
63.
李剑锋 《文史哲》2006,(4):102-107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首先在唐代入画。其画表现的是仙人的生活,风格以“魁奇”出俗为主,与宋代的淡远风格不同。历史上第一位有功于陶渊明的大画家是北宋的李公麟,第二位是元代赵孟頫,他对李公麟画法有继承也有开拓。宋元人请陶入画与他们崇敬陶渊明的态度密切相关。明清两代与陶渊明相关的画很多,陈洪绶的陶渊明画是很有特色的一家。历史上的陶渊明绘事留给我们的启示意义是多方面的:如它表明陶渊明及其作品对中国文化和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诗和画是相通的,而中国的诗和画之间的关系又有其特殊性;应该注重以优秀作家作品为中心的深入研究等。  相似文献   
64.
消费意识形态的出现是现代性文化和生产型社会转进的必然结果。在当代社会,信息化与消费化相辅相成,文艺消费更显抽象化,文艺娱乐被纳入了“消费体系,”创新日益成为一种时尚,媚俗艺术蔚为潮流,文艺与生活的界限日益模糊。这与消费社会将一切转化为消费客体,彻底根除了超验的道德根基和神圣信仰的体系化逻辑有关,更与传统的等级制社会、特权经济和专制文化被公民社会、信用经济和市场民主体制、商业文化取代有关,也与消费社会信息化、消费化语境中注重以形象战略实现商业利润的运作机制有关。对待消费意识形态和消费社会不能采取一种完全非历史、非辩证的极端化态度。  相似文献   
65.
《水浒传》主题思想诠释史就是文学意义“此在性”的解读史,它体现了诠释的本体论特点,也反映了在文学领域中传统认识论基础上的解读方法即对于作者原意的探求是有其局限性的:在人文科学领域中的“主体-客体二分”的解读是对于自然科学方法论的拙劣模仿,它忽视了读者的“前理解”与文本意义生成的同一性。当然,哲学诠释学的解读也有滑向相对主义的危险,因此,在对文学作品的诠释过程中要注意诠释的整体性原则和历史性原则。  相似文献   
66.
在中国语法史、词汇史、文字学史的工作上,殷周时期的语言是首先值得注意的对象。因为就今可见的确实可靠的语文资料来说,殷周时期是中国语言文献历史当中我们能够追溯的最早的一个阶段。对于这个时期的语言事实有了明确的认识,才有可能知道此后各个时期语言在发展上的传承关系和新的现象。从西周开始历代复音词都有增加,构词的方法也由单音造词向复音词转变,所以我们通过对西周青铜器铭文的研究来了解西周汉语复音构词情况。  相似文献   
67.
王平 《东岳论丛》2004,25(3):78-83
《金瓶梅》的成书时间与作者问题是“金学”中的两个重要问题 ,同时也是两个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研究者们之所以歧见迭出 ,一方面固然是由于资料缺乏 ,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对同样的材料产生了不同的见解。如果客观地分析其早期传播的有关情况 ,综合分析各种因素 ,便能够对这两个问题有一个更为接近真实的认识。  相似文献   
68.
文学史与诠释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袁世硕 《文史哲》2005,3(4):35-41
诠释学是对文学作品如何进行诠释的学问。诠释学的基本问题也是文学史研究的基本问题。诠释基本上是一种认识,文学作品对诠释有一定的规定性。对古代文学作品的诠释,历史条件的重建是应有之义,诠释的原则是科学的历史主义。  相似文献   
69.
作为沟通《纯粹理性批判》和《实践理性批判》的美学作品,《判断力批判》的辩证思想处处可见。除了社会历史和文化思想历史发展的积淀,康德本人作为德国古典美学的开创者的远见卓识,也成为该书闪烁辩证思想光辉的重要原因。而这其中,关于美的分析和关于崇高的分析两部分,尤能体现出辩证法的灵活运用。这种辩证的思想在击败莱布尼茨一沃尔夫的形而上学体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当然,由于历史的、阶级的局限,我们不能苛求此书完全摆脱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70.
边家珍 《东岳论丛》2002,23(6):93-96
扬雄在西汉新儒学的重构中 ,从学理上批判了今文经学 ,客观上为古文经学的兴起作了一定的理论准备 ;他融合《易》、《老》 ,交通儒、道 ,对于魏晋玄学具有开启门径的意义 ;他在儒学的指向上突出“内圣”的一面 ,可以说起到了从孟子到宋明理学之间桥梁式的先导作用。对于扬雄在中国古代思想演变史上的地位 ,有必要予以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