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31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5篇
管理学   13篇
民族学   2篇
丛书文集   538篇
理论方法论   30篇
综合类   541篇
社会学   2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4篇
  2015年   44篇
  2014年   72篇
  2013年   61篇
  2012年   89篇
  2011年   101篇
  2010年   81篇
  2009年   78篇
  2008年   71篇
  2007年   100篇
  2006年   107篇
  2005年   109篇
  2004年   88篇
  2003年   50篇
  2002年   35篇
  2001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81.
道家思想在西汉时期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特征,这在汉赋中有鲜明的表现。西汉前期,以黄老思想为主,受其影响,作家中含有对世事的关注;西汉中后期,道家思想退隐出政治舞台,玄的成分加重,儒道的调和比较明显。在东汉时代,道家思想继续影响着汉代士人,并融入了修身养性的内容。这在汉赋中有鲜明的表现。  相似文献   
82.
叶诚生 《东岳论丛》2011,32(11):103-107
如何叙写革命、如何呈现解放区的现实人生,在解放区文学实践中有着值得总结的丰富性。赵树理和孙犁分别表征着解放区文学的两种最具个性价值的文学实践。由于在创作对象和价值立场上一直有自觉的选择,赵树理的小说往往既能印证解放区文学的目标期待与宗旨,同时,其特殊的问题小说意识及其形成的"问题叙事"还能表现出某些尖锐的思考。孙犁则以不凡的创作实绩构筑起一个革命"史诗"之外的抒情叙事体式,显示了乡土叙事形神兼备的新进境,也确保了解放区文学理应具有的丰富性。  相似文献   
83.
谭敏 《学术论坛》2006,1(11):170-173
道教祥瑞神话故事的思想渊源与古代天人感应中的祥瑞、谶纬学说密切相关,祥瑞、谶纬的隐喻性象征在道教灵验故事中演化为形象、生动、易于大众所接受的神话感性形态。在唐代,道教祥瑞神话故事的政治化、世俗化走向明晰,凸现出清晰的政治神话特征。  相似文献   
84.
词义系统的隐含成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讨论了词义系统中的“规约”和“隐含”现象 ,并分别就词义系统的各个层级上相关现象进行了论述。把词义系统分为义库、义位和义素三级 ,并根据“规约———隐含”理论 ,分别区分了规约义库和隐含义库、规约义位和隐含义位、规约义素和隐含义素。同时文章对词义的研究还自始至终贯穿着开放的语言观 ,主张语言和言语、静态和动态结合研究。  相似文献   
85.
从审美人类学的角度研究南宁国际民歌节,是审美人类学实践自己的学术主张和丰富自身理论的需要,也是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继续发展的需要。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的审美价值是通过它的审美交流、审美修复和审美抵抗功能表现出来的。民歌节对于原生民歌发展的影响,还需要审美人类学以深入细致的田野调查工作来证明。  相似文献   
86.
战后20年文学论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万华 《文史哲》2004,(5):62-68
以"战时8年文学"和"战后20年文学"的思路替代以往的"40年代文学"和"17年文学"的思路,能立足于完整意义上的中国文学,打通原先被分割成"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的"两种时期"文学间的内在联系。在战后东亚现代性曲折展开的背景下,1945年至60年代后期的中国文学,构成了一个新的时期。这一时期的中国大陆、台湾、香港的文学各有其流变脉络,战后香港文学在意识形态对峙中开始其文化个性和文学品格的寻求,战后台湾文学突破国民党政治高压,在文学思潮引发的文学传承和转换、创作多元典律的构建等方面呈现出影响中国文学整体格局的重要走脉,战后中国内地文学则开始了原旨意义的延安文学理想和激进实践的延安文学理想间的复杂纠结。这些流变恰恰呈现出战后中国文学的共同性,并从整体上构成了一个进入"民族新文学的自觉自立"前的过渡时期,其蕴含的丰富课题及其实践,初步形成了中国文学分合有致的多元格局;所提供的文学范式,则包含着民族新文学面临政治困境、经济转型、社会变革作出各种应对的历史经验。这种视野中的40年代至60年代的中国文学史,其丰富性和历史传承性,提供了20世纪中国文学历史整合的重要基石。  相似文献   
87.
屈勇 《齐鲁学刊》2007,(2):89-92
“心本体”论是唐君毅美学思想最重要的哲学基础,这种观点以人类的心灵活动为“体”,而以各种文化意识为心灵活动之“用”。在唐君毅看来,生命的意义就在于心灵和精神的求美活动。人们要真正表现美、欣赏美,不仅需要进行各种文学艺术活动,还要以“天下为一家、中国为一人”之仁心来要求自己,以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格境界,养成至真、至善、至美的人格精神。  相似文献   
88.
丁世鑫 《唐都学刊》2005,21(2):96-100
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个体自由问题。他的思考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自由与和谐、自由与理性和自由的辩证法。在他看来,和谐、理性实质上都是对人的生命欲望和自由意志的控制与压制;人们一方面渴望并追求自由,另一方面又承受不住自由所带来的重负,由此引发自由与苦难、少数与多数的问题。  相似文献   
89.
北宋辞赋继承唐赋基础而又青出于蓝,名家名作迭起蜂出,辞赋作品中,呈现出一种尚雅情结。本论即从该点出发,从对"雅"涵义的界定入手,继而深入探讨北宋文人辞赋尚雅情结的多重表现(包括文人的内在心理和外在创作),并以众多代表性辞赋作家和代表性辞赋文本为例,力证其作品中的尚雅情结,文末则意在探讨北宋辞赋家尚雅的多元因素。  相似文献   
90.
孙宝 《浙江学刊》2012,(5):87-96
五礼制度化对萧齐士风至少从四方面产生重要影响:其一,培养大批儒学学者,弘扬了崇儒尊孔的学风;其二,将婚丧等关系民生日用的仪俗纳入礼制的轨道,使崇俭尚孝、博文约礼等原则得以推广,促进淳良民风、士风的普及;其三,以修订五礼制度为契机,萧齐王室大力招募文学、宾友,使这一群体呈现出职官化、集群化的特点,通过君臣之间、士友之际的相互推毂、广为邀誉,使某些个人忠义廉明的品质获得了群体化认同,促进了忠义精神的群际传播;其四,萧齐吉礼建设的图谶化成为五礼制度化的重大妨碍,士人弃绝淫祀、申经反谶的举措,体现出萧齐士人高扬儒家理性精神以维护儒家祭祀合法性、权威性的努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