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5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6篇
管理学   9篇
劳动科学   3篇
人才学   2篇
人口学   8篇
丛书文集   94篇
理论方法论   15篇
综合类   381篇
社会学   3篇
统计学   16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44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40篇
  2007年   47篇
  2006年   45篇
  2005年   52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42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对教育尤其是儿童的心理教育有重要启示,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要对儿童早期经验有足够的重视;要引导儿童潜意识的能量,使他们拥有幸福积极的人生;要利用“宣泄”释放儿童潜意识的能量,培养儿童健康的人格;要利用“升华”提升儿童的能量,促进儿童创造潜能的发挥。  相似文献   
62.
63.
居家养老社会化服务是中国养老发展的趋向.本文结合苏州沧浪区虚拟养老院的案例,探讨了如何加快居家养老社会服务的途径和方式.文章提出,政府推动、市场化运作、信息化管理、专业化服务的虚拟养老院服务模式,值得推广.需要提高居家养老服务的有效需求,实现由满足保障性养老服务向提高老年人的生活品质转变,动员社会力量进入养老服务产业,加快专业人才的培养和激励机制的建设,建立和完善养老服务质量评估体系及其评估机制.  相似文献   
64.
论人的理想性本质及其实践论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志坚 《兰州学刊》2005,2(3):54-56
人的本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传统哲学关于人的本质的论断都有其逻各斯中心主义特征.对人的本质的正确认识必须依赖于对该问题的正确考察方法,描述性考察方法启示我们可以从纵向和横向上去考察和追问人的本质.理想性本质和现实性本质就是这种思考的基本结论,并且这种思考有利于人的本质问题的更好解决.  相似文献   
65.
上世纪廿年代,中医受旧政府歧视,通令登记限制,条例苛刻。江苏吴中地区常熟响应各地中医团体,提出抗议,发行医刊,派遣代表逐级向县市、省厅部门抗争。浒浦地区有常熟县医学会分会常务理事吴橘泉呈文呼吁,得到医界支持,为捍卫中华医学宝贵遗产作出有力奉献,至今当地人民仍记忆犹新。  相似文献   
66.
20世纪60年代前后出生的唐宋词研究新生代学人,逐渐成为当代唐宋词研究的生力军。正规的教育,完备的知识,活跃的思想,形成了他们善于思索,敢于创新的学术精神与个性。对几位有代表性的研究者进行个案研究,可以大致窥见这一学术群体的特点、成就和不足。  相似文献   
67.
在交互式软件系统工程中,用户界面需求是个重要阶段.需求工程师总是在为用户界面需求工程寻找好的指南和线路图.这些指南和线路图不仅要确保在未来系统中的可用性,而且要容易掌握和使用.这是目前为用户需求的HCI(Human-Computer-Interface)方法的挑战之一.敏捷方法论以容易使用、灵活、快速、迭代方法而出名.敏捷方法论和以用户中心的的需求工程实践为用户界面需求工程提供了一个动力.对以用户为中心的需求工程提出了有敏捷特征的线路图.线路图里的主要人工制品是场景.提出了一个原型导出过程.补充了SUCRE(Scenario-based User-Centered Requirement Engineering)框架.这个过程在线路图里为快速的需求验证起到重要的里程碑作用.  相似文献   
68.
为适应教育信息化的要求,国内高校越来越重视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但很多高校教育技术培训都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通过对部分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论文的整理研究,结合实践分析了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现状及教育技术培训的现状,针对培训内容、培训过程、培训方式、评价方法等方面提出了一些见解,并探讨了促进培训的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69.
萧红在香港创作的长篇小说《呼兰河传》叙述了生活在故乡呼兰河小城的"小民们"的家园故事。属于老青幼三代无家的三个小人物,是生活在呼兰河小城民众的缩影,作者用冷暖递进的孩童的眼光,观察这三个人物凉薄困苦的生存状态,展示了底层"小民们"的家园建构,也透露了萧红自身投射在文本中的家园意识和"小民"身上所体现的家园情结。  相似文献   
70.
梅与霜雪之间的审美关系,是中国咏梅诗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描写视角和表现方式。在与雪的类比中,展示梅花不畏严寒,独标一格的精神风貌。而在日本古典和歌当中,“梅”是作为春天的季语而为广泛使用的。梅花代表的就是迎春。且“比德”与“审美”的双重标准,奠定了中日咏梅诗歌不同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