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14篇
  免费   721篇
  国内免费   11篇
管理学   11篇
劳动科学   2篇
民族学   6篇
人才学   1篇
人口学   36篇
丛书文集   434篇
理论方法论   40篇
综合类   2210篇
社会学   3篇
统计学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44篇
  2013年   75篇
  2012年   81篇
  2011年   114篇
  2010年   136篇
  2009年   171篇
  2008年   179篇
  2007年   238篇
  2006年   275篇
  2005年   255篇
  2004年   297篇
  2003年   243篇
  2002年   194篇
  2001年   139篇
  2000年   113篇
  1999年   79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41.
“现实性”与“现代性”是鲁迅陶渊明批判中的两重依据。同时,在这两种理性标尺要求与作用下,鲁 迅也完成了对陶渊明人格的重构。而这种重构是以突显陶渊明性格中“金刚怒目”成分为其主要标志的。  相似文献   
142.
《奥瑟罗》:一个西方"他者"的建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莎士比亚的悲剧《奥瑟罗》是由意大利小说家钦齐奥的<故事百篇>改编而成的.但改编不仅是一个文体转换的过程,更涉及到政治文化权力与文本建构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原小说中无名的摩尔人被起名为"奥瑟罗"、故事场景从威尼斯到塞浦路斯的转换、主角命运从被判流放到刎剑自杀的安排等,体现了伊丽莎白时代后期英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对剧作家创作动机潜移默化的影响.通过复杂的操作过程,《奥瑟罗》既建构起一个西方的"他者"形象,迎合了主流意识形态,满足了观众的愿望;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修正了当时流行于西方社会的有关黑人的刻板印象,体现了剧作家超越种族、肤色和文化差异及包容一切的人文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43.
从诗的存在形态看,诗是一个意象符号系统,具有符号与系统的基本特性."语言艺术说"与"意象符号说",不仅是对诗的切入角度的不同,而且是理论思维方法的不同,由此带来对诗本体认识的差异.意象的运动自表象始,其最终目标不是通常所说的指向意境,而是指向情境,情境才是诗的整体审美效应的表现形态.  相似文献   
144.
主张作品、语言、形式即文学本体之所在的文学形式本体论,进入新时期理论批评视野后,一度成为文艺的一个重要价值取向.它经历了作品本体论(视文学作品为一个具有独立存在意义的本体)、作品形式本体论(将文学本体归结为作品的某种形式因素)和形式本体论(以抽象的形式为文学本体)的发展轨迹.文学形式本体论在提供文学基本特征研究的新视角、丰富文学理论的概念与术语、重视文学作品本身尤其是作品的艺术形式等方面具有合理性,有助于理论批评界克服过去在内容与形式关系认识上的机械化、简单化倾向,树立正确的形式一内容观.但它也存在着诸如割裂文学"内部规律"与"外部规律"的有机关联,片面强凋形式甚或纯形式价值等方面的理论缺憾.  相似文献   
145.
希腊原创文化及其观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原创文化是文化史研究的一个新的生长点.通常所说的"传统文化"掩盖了原创文化的存在和地位,以至如海德格尔所说,"传统遮蔽本真","传统堵塞了通达源头的道路".希腊文化尚未成为欧洲的传统,就被基督教所取代了,它保留了更多的原创性智慧的特征,可以说是原创文化的标本.Theos(神)与theologia(神学),mysteri(神秘)、mythos(虚构)与logos(逻各斯),physis(自然)、techne(技艺)与nomos(约定的),Dike(正义女神)与dike(正义)这四组观念,体现了希腊人关于天地人神、德智体美、身心和谐和制度创新、观念创新的刻意追求.所谓"回归希腊",实质上是解蔽被传统遮盖的原创性智慧,以弥补现代文化之不足.显然,研究历史上各个文化系的原创性智慧,有助于我们在更广阔的历史背景下思索当今先进文化的建构.  相似文献   
146.
在民族文化知识谱系都在进行深刻的现代性转型的背景下,20世纪中国现代历史剧的批评话语力图倡导剧作家们借用"话剧"这一现代戏剧样式,以一种宏伟的历史叙述艺术性地再现民族历史,实现历史剧的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147.
自由的虚无——萨特的虚无思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虚无是萨特哲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是萨特自由观的哲学基础.在萨特哲学中,存在是先于虚无的,虚无是从自在存在中获得自身的,是一种借来的存在.但自在的存在没有任何意义,只有通过虚无去消解这种存在,才能在存在的缝隙里发现世界的意义与价值.人的本质是虚无,是自为存在.但人又不满足这种不稳定的虚无与自为存在,力图成为既充实又自由的存在,这却是不可及的,人生就是这种"无用的激情".正因人本是虚无,位置、过去、工具、他人、死亡这些实有的存在并不能限制作为本质虚无的人的自由,人注定具有无限的自由.  相似文献   
148.
在唐代因科考而重《文选》的普遍风气下,杜甫在其《宗武生日》诗中督责其子研习《文选》,却主要是为了绍述家学和继承传统的目的.对于"熟精《文选》理"的"理"字,其基本内涵应在"使字"和"诗法"两项.前者指向形象意境,后者偏于形式技巧,杜甫以此为研习《文选》着手之处.但抉取其中的精髓,关键还在对于前人遗产必须采取分析的方法和"乐取于人以为善"的态度.这一方面是基于杜甫所持的文学发展观念,同时也可以从其创作实践得到验证.作为诗歌革新家,杜甫实行"以文为诗"和"援古入律"等措施,都离不开对《文选》的学习和借鉴.据此可知,"熟精《文选》理"实为老杜一生心得之言.其中"熟精"二字,尤堪研味.  相似文献   
149.
中国在进行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进程中,政府一直是推动制度变迁的"第一行动集团".但在不同的时期,政府的主导作用具有不同的特点,即进行着角色的转换.本文试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角度揭示制度变迁进程中政府的角色转换,分析角色转换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探讨在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进程中如何正确定位政府的角色.  相似文献   
150.
作为从晚清走向近代意义上的国学殿军领袖,章太炎既继承了传统古文经学的朴学精神,又不拘泥于传统的束缚,在传统经学的诠释中展现了其独特的思想方法.本文以<齐物论释>为研究文本,讨论了章太炎以<庄子>为传统资源对佛学更高境界--"随顺成俗"的标新,通过披检章氏对<齐物论>术语的重新诠释,展现其对庄子思想的时间维度上的关怀与重视,并关注由此引发的章氏子学向以<答问>为代表的经学(史学)转向,试图廓清其经、史著述思想的体用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