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7篇
  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8篇
综合类   140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整体性治理强调政府部门之间、政府组织与非政府组织之间的协同与整合机制的综合运用,实现治理主体协同合作,为公众提供无缝隙公共服务。通过对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文献进行回顾及总结,整体性治理运作机制可归纳为协同信任机制和责任监督机制两种类型。就整体性治理的效用而言,它为治理路径优化提供了一种整体性思维,为治理绩效评估提供了一种整体性框架,为治理风险规避提供了一种整体性工具。我们需要借鉴与运用整体性治理范式,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在治理主体、治理机制、治理方式等方面的转型。  相似文献   
82.
政府主导下的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存在着供给不足、供给不均与供给无效等问题,未能有效满足农民工群体日益增长的复杂化、差异化文化需求。基于多元治理和参与原则,创造条件让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构建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的多元主体参与和社会化供给模式:一是重塑政府主体性地位,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政策引领和统筹监管;二是政府与市场形成“掌舵”与“划桨”的平等合作关系,实现文化企业生产与政府购买的社会化供给;三是有效弥补“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鼓励“官民合作”与志愿性服务,推动社会组织与公益力量积极参与;四是激发农民工的“文化自信”,提升农民工自身文化自觉意识和文化参与能力,挖掘农民工自身文化创造潜能。  相似文献   
83.
互联网社会科学实验,是伴随着日常生活的数字化而兴起的一种新型随机控制实验方法。它致力于以自然发生的互联网空间为田野,对潜藏于在线行为与互联网现象背后的因果机制展开科学性的探索与检验。作为田野实验方法在数字时代的新发展,互联网社会科学实验一方面遵循着田野实验方法的基本要求,如“理论先行”“自然发生”“随机分组”“高度控制”和“外部干预”;另一方面,也因研究对象与实验环境的变化而表现出一定的独特性,包括大规模、稳定且多样的受试者池,突破时空限制的大量样本数据,实验过程的自动化,实验数据的实时记录和超越微观个体层面的关注视野等。该方法尽管仍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但既有应用成果业已证明其在社会科学研究中无疑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84.
以大数据为标志的数据密集时代的到来,为社会科学实证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资料和全新的数据处理技术,计算社会科学迎来了一次重大的发展机遇。但当前大数据的概念混乱和概念泛化导致不少社会科学研究者对数据密集型知识发现以及计算社会科学的理论、方法出现认识偏差。通过对大数据的本质和特征的辨析,从计算社会科学视角厘清大数据的定义;并分析和阐释与大数据密不可分的以物联网、非关系型数据库、云计算、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体系,以及二者之间一体两面的关系。在此基础上,依据现实数据状态与数据处理技术水平,分析当前数据驱动型知识发现和理论数据双向驱动型知识发现的优势和局限,计算社会科学研究中的所面临的困难及突破方向。  相似文献   
85.
环境治理政策是分析和把握环境治理进程的关键维度。40余年来,国内学界对环境治理政策的研究已涌现出一批有价值的成果。运用文献计量及其可视化方法对其研究路径进行梳理可透视出我国环境治理政策的演变规律。研究发现:借助于高频关键词聚类图谱的呈现可将我国环境治理政策的研究路径归纳为工具范式和过程范式两种类型;借助于主题时区图的展示可将我国环境治理政策演化规律概括为三个方面,即政策变革同步于环境治理模式的转型,政策评估同步于环境治理的成效,政策主体同步于环境治理的参与主体。同时,当前我国环境治理政策仍存在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为:过分注重政策工具的选择而回避政策本身的价值,政策监管不力导致政策执行偏差行为的大量存在。因此,选择科学合理的环境治理政策工具以及加强环境治理政策监管成为优化环境治理政策体系的应然路径。  相似文献   
86.
基于“国家中心观”和“冲突论”形成的“国家-社会”分析框架,为从“结构-制度”路径出发讨论国家与农民的关系问题,提供了总括性理论前提。围绕此框架,当代农民学领域形成了多种理论范式,在解释当前农民学中诸多社会问题方面富有成效,不过其过度强调国家与社会对立而忽视其合作的学术倾向,不利于更深层次地理解转型时期的农民中国及相关社会问题。因此,当代农民学研究需要引入新分析路径以对既有“国家-社会”分析框架进行反思,并探索新时代社会转型时期农民学新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87.
古代汉语中有"马之千里者"一类的语言表达形式,被归纳为"A@B者"结构.对这种结构,语法诸家看法很不一致,或视作同位结构,或视作定中结构,或视作中定结构.本文重新深入理解、分析前人的论著,并结合当代语言哲学研究新成果,试图阐明中定结构说的合理性,并对"者"的词性作了新的界定.  相似文献   
88.
论罗斯福的“再就业工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中对罗斯福"新政"时期"再就业工程"的实施、特点和作用作一粗浅的探讨,以期从中吸取一些值得我们借鉴的东西.  相似文献   
89.
"诗是经验的传达"是在中国现代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诗歌本质观之一.其主要内容是诗歌直接来源于人生的经验,经验的特性是私人化与个性化,诗歌经验中应当存在着很强的戏剧性因素,从生活经验到诗的经验有一个转化与消化的过程.它标志着九叶诗派诗人的诗观达到了现实主义、浪漫主义与现代主义相综合的更高阶段.  相似文献   
90.
《边城》的美洋溢着灵性之光。这是因为沈从文用童心观照世界,把自己的经验与翠翠的视角融为一体,写出了童心的纯粹。沈从文视童心为信仰和价值尺度,这在《边城》里通过以翠翠为核心的人物群体得到强调,彰显了童心所创造的奇迹。但是《边城》的美丽中隐含着人生无常,沈从文感受到了现代性的脚步正在进入古老的湘西。他意识到神的存在要依赖牧歌的环境,而这在现代社会难以得到保证,因而不免发出“美丽总使人忧愁”之叹。《边城》是二佬唱给翠翠听的情歌,也是人们探索人性和思考社会的一本生动教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